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药材>荔枝叶

荔枝叶

《中药大辞典》:荔枝叶

药材名称荔枝叶

拼音Lì Zhī Yè

出处《岭南采药录》

来源无患子科植物荔枝枝叶,全年可采。

功能主治①《生草药性备要》:"浸水数日,贴烂脚。"

②《泉州本草》:"治耳后溃疡,晒干,烧存性,研末调茶油,抹患处。"

复方治虚喘:荔枝树皮100克,水煎代茶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荔枝叶

药材名称荔枝叶

拼音Lì Zhī Yè

英文名Litchi leaf, Lychee leaf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chi chinensis Son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荔枝常绿乔木,高10-15m。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0-25cm,或过之;小叶2或3对,少4对,小叶柄长7-8mm,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5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5,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6-7,有时8,花丝长约4mm;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2-35cm,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生境分部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性味辛;苦;凉

归经心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主烂疮;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浸水数日,贴烂脚。

2.《泉州本草》:治耳后溃疡,晒干,烧存性,研末调茶油,抹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莲生桂子草根

    药材名称莲生桂子草根拼音Lián Shēnɡ Guì Zǐ Cǎo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萝藦科植物马利筋的根。性味《福建民间草药》:"辛,平,有毒。"

  • 凤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尾草药材名称凤尾草拼音Fènɡ Wěi Cǎo别名鸡脚草、金鸡尾、井口边草、井边凤尾、井栏草、凤尾蕨、五指草来源本品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 西藏鸡爪草花

    药材名称西藏鸡爪草花拼音Xī Zànɡ Jī Zhuǎ Cǎo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状金莲花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ollius ranunculoides Hemsl.采收和储

  • 白毛藤

    《中药大辞典》:白毛藤药材名称白毛藤拼音Bái Máo Ténɡ别名苻(《尔雅》),蜀羊泉、谷菜(《本经》),鬼目草(《尔雅》郭璞注),白草(《别录》),排风、白幕(《本

  • 泡桐果

    《中药大辞典》:泡桐果药材名称泡桐果拼音Pào Tónɡ Guǒ出处河南医学院《医药科研资料》3:20~32,1972来源为玄参种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实。化学成分果实含桐酸、脂肪油

  • 白萆薢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萆薢药材名称白萆薢拼音Bái Bì Xiè别名刺萆薢来源百合科菝葜属植物铁叶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Mazz.,以根

  • 高粱火焰苞

    药材名称高粱火焰苞拼音Gāo Liɑnɡ Huǒ Yàn Bāo出处《重庆草药》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幼穗感染丝黑穗菌后产生的病穗。功能主治治吐血,便血:红痢,黑痢。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

  • 石松子

    《中药大辞典》:石松子药材名称石松子拼音Shí Sōnɡ Zǐ出处《现代实用中药》来源为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孢子。7~9月间当孢子囊尚未完全成热或未裂开时,剪下孢子囊穗,在防水布上晒干,击震,使

  • 野葡萄藤

    药材名称野葡萄藤拼音Yě Pú Tɑo Ténɡ别名大风藤(《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药植名录》来源为葡萄科植物毛葡萄的全株及叶。夏、秋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qu

  • 马雹儿

    药材名称马雹儿拼音Mǎ Báo ér英文名Indian Zehneria Herb, Herb of Indian Zehneria别名老鼠担冬瓜、野苦瓜、扣子草、玉钮子出处出自《救荒本草》来源药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