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药材>岩风子

岩风子

药材名称岩风子

拼音Yán Fēnɡ Zǐ

来源药材基源:为铁线蕨科植物假鞭叶铁线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iantum malesianum Ghatak[A.candatum Bed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植株高15-25cm。根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色、线状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5-8cm,圆柱形,棕色,略有光泽,向上连同叶轴被有棕色多细胞长硬毛;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0-18cm,宽1.5-3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一回羽状;羽片12-25对,互生,略斜展,有短柄,斜扇形或三角形,基部斜楔形,上缘浅裂至中裂,第1对羽片通常为半圆形,下部的长4-8mm,宽6-12mm,顶生羽片扇形或菱形;叶片纸质,表面疏生白色多细胞毛或无毛,背面密被向外缘的白色及多细胞状伏贴长毛和棕色多细胞粗毛;叶轴顶端有时延伸成鞭状,着地生根,行无性繁殖;叶脉单侧多回二叉分枝。孢子囊群近圆形或长圆形,背生于羽片上缘裂片上,每羽片5-12枚;囊群盖近圆形或肾形,棕色,全缘,有多细胞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钙质土或石灰岩上,常见于较干燥石岩上或墙基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清热解毒。主淋证;水肿;乳痈;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喜马拉雅米口袋

    《中药大辞典》:喜马拉雅米口袋药材名称喜马拉雅米口袋拼音Xǐ Mǎ Lā Yǎ Mǐ Kǒu Dɑi别名杰巴区土(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异叶米口袋的带根全草。7~8月采收。原形态

  • 槐枝

    《中药大辞典》:槐枝药材名称槐枝拼音Huái Zhī别名槐嫩蘖(《唐本草》)。出处《别录》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化学成分含芸香甙。性味《纲目》:"苦,平,无毒。"功能主

  • 串珠耳叶苔

    药材名称串珠耳叶苔拼音Chuàn Zhū ěr Yè Tái别名列胞耳叶苔、地蓬草、树青苔来源药材基源:为耳叶苔科植物串珠耳叶苔的植物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ullania tamarisci(L

  • 沙地娃儿藤

    药材名称沙地娃儿藤别名老虎须来源萝藦科沙地娃儿藤Tylophora arenicola Merr.,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功能主治主治跌打瘀肿,毒蛇咬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白叶瓜馥木

    药材名称白叶瓜馥木拼音Bái Yè Guā Fù Mù别名乌骨藤、确络风来源番荔枝科瓜馥木属植物白叶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 (Ha

  • 粉萆薢

    药材名称粉萆薢拼音Fěn Bì Xiè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 HYPOGLAUCAE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glauca Pal

  • 棉子油

    药材名称棉子油拼音Mián Zǐ Yóu出处《纲目》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草棉等的种子所榨取之脂肪油。化学成分种子油中含亚油酸(41~45%)、棕榈酸(20~25%)、油酸(30~35%

  • 野芝麻根

    《全国中草药汇编》:野芝麻根药材名称野芝麻根别名野芝麻、野芝麻棵、小芝麻、小黑药来源梧桐科野芝麻根Helicteres glabriuscula Wall.,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

  • 橙耳

    药材名称橙耳拼音Chénɡ ěr别名黄木耳来源药材基源:为银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实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ella cinnabarina(Mont.)Pat.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洗净,晒干。

  • 圆叶碱毛茛

    药材名称圆叶碱毛茛拼音Yuán Yè Jiǎn Máo Gèn出处《晶珠本草》记载:索登木巴治火烧伤,本品生长在沼泽和浸泡皮张的水池中。《形态比喻》记载:索登木巴生长在水中,叶有三尖,状如木钻,花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