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病名。饮证的总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诸饮者,皆由荣卫气否涩,三焦不调,而因饮水多停积而成痰饮。”《证治汇补》卷二:“饮分各经,在心则怔忡眩晕,在肺则喘急咳嗽,在脾则短气痞满,在肝则胁满嚏痛,在肾则脐下悸动,在上则面浮,在下则跗肿,在胃中则胸满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经络则一臂不遂而复移一臂,在肠间则雷鸣泄泻或为溺结与癃闭相似,在阳分不去,久则化气与黄肿相似,在阴分不去,久则成形与积块相似,在左胁者形同肥气,在右胁者形同息贲。”治疗初宜分消为主,次宜调养,虚宜温中,久宜暖肾。参见悬饮、溢饮、痰饮等条。②方剂剂型之一。如甘露饮、香薷饮等。③饮食水谷之总称。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猜你喜欢

  • 头眩偏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头眩偏痛痧》:“痧气慢者,上升于二阳头面。常觉头眩内热,或半边头痛、心烦不安。宜刮痧,不愈,用清凉之剂治之。”参见痧条。

  • 腿游风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五。即肾气游风。详该条。

  • 太医院照磨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1322年(至治二年)只设2人,并兼管架阁库的收发物品工作。官阶正八品。

  • 李纪方

    【介绍】:清代医家。字伦青。湖南衡山人。因得到其外祖父王慎微秘传的白喉验方,因而长于治疗白喉,并于1882年编撰成《白喉全生集》一书(1883刊行)。

  • 婆婆针

    见《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鬼针草之别名,详该条。

  • 六畜痫证候

    痫病发作时的六种证候。出《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马痫,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风府、脐中;牛痫,目正直视,腹胀,灸鸠尾、大椎;羊痫,喜扬目吐舌,灸椎上;猪癎,喜吐沫,灸完谷两旁;犬痫,手屈拳挛,灸两

  • 两胁下痛

    证名。指两侧胁肋下疼痛。多由气滞痰凝瘀阻所致。亦可见于肝咳。《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详胁痛、胁下痛各条。

  • 陈省斋

    【介绍】:见陈梦雷条。

  • 霉疮约言

    性病专著。2卷。又名《梅疮约言》。日本和气惟亨撰于宽政七年(1795年)。作者在研究陈司成《霉疮秘录》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编成此书。书中所论重视察标本缓急及其病情转归,指出此病与任督两脉之关系;在

  • 刺法

    出《灵枢·官针》。即针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