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证伤寒

阴证伤寒

病名。指病邪直中阴经虚寒证。见《通俗伤寒论·阴证伤寒》。分寒中太阴、寒中少阴、寒中厥阴三类。寒中太阴用胃苓汤附子理中汤等方;寒中少阴用真武汤附姜白通汤等方;寒中厥阴用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方。《伤寒广要·少阴病证候》:“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为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必须凭脉下药,至为切当。不问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按至筋骨,全无力者,必有伏阴,不可与凉剂。脉虽洪大,按之无力者,重按全无,便是阴证。”参见直中三阴条。

猜你喜欢

  • 血疸

    病证名。出《奇效良方》。指婴儿血分热毒而引起的黄肿。小儿胎热者,初生下肌肤红白,二月已后,遍身黄肿,眼闭不开,作呻吟声。此因胎内有热,或因妊母服热药,热毒遗于胎儿所致。治宜内服清热解毒之剂,外用黄柏煎

  • 嗳腐

    证名。指嗳气有腐臭味。多因脾胃虚弱,饮食失节,食滞不化,停积胃肠所致。《类证治裁·症》:“但由脾虚,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六君子汤加砂仁、鸡内金。……食后暖腐,保和丸。”参见宿食病、伤食条。

  • 风毒喉肿

    病症名。见《杂病源流犀触》卷二十四。多由风热痰毒上冲,致咽喉肿痛,汤水难下,或身发寒热,或颈生瘰疬。治宜疏风解毒,清热涤痰。用清气化痰丸加荆芥、薄荷、防风、僵蚕等,或用小陷胸汤加减。

  • 上官翼

    【介绍】:唐代人。撰有《养生经》一卷,已佚。

  • 三黄丹

    《外科传薪集》方。大黄三两,黄柏一两,黄连三钱,煅石膏二两,炉底灰少许。为细末,黄连水调敷患处。治风毒黄水疮。

  • 头部。因头位居于人体之首,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毒涎

    六涎之一。见于疫病之后,由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气,以致毒涎相积而成。症见便秘尿涩,面色黯赤,浑身发热,昏昏如醉,狂言妄语,不知人事。宜用疏泄之药,取其毒气,荡下其涎。

  • 三家医案合刻

    书名。3卷。清·吴金寿刊刻于1831年。本书汇萃苏州名医叶桂、薛雪、缪遵义三家医案,所选大多证治熨贴,议论中肯。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漏芦煮散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即漏芦汤第一方,见漏芦汤条。

  • 尽根牙

    又名臼齿。俗称大牙。方凹如臼,长于牙槽两旁,上下各三。主要具有磨碎食物作用。在上左者属胆,下左属肝,上右属大肠,下右属肺,该部位有病时,可作为辨证施治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