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痧

阳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暖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阳痧,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宜荆芥汤。②指热毒郁结之痧。《痧症度针》卷上:“阳痧,即热毒郁结之痧,多因冒暑耕耘,趋炎奔走,或怒劳郁勃,或醉饱迎凉,皆能成痧。发则头痛眩运恶心、腹痛、面赤、目红,甚则护心噤口,汗出如油。治之不速,不半日而死。凡见此等热痧,其四肢必温暖,脉必暴数,或沉伏。与阴痧不同,切不可饮热粥、热汤,尤最忌姜汤、烧酒之类,反致不救。法当先刮后放,并鼻卧龙丹,调服痧药,以开闭塞,而通结滞,或令饮冷水,亦可解毒回生。”参见条。

猜你喜欢

  • 肚痈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腹皮痈。见该条。

  • 遗失

    遗失应作遗矢(音、义同屎)。指粪便不受控制而排出。《素问·咳论》:“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参见大肠咳条。

  • 苏栖真

    【介绍】:见苏澄条。

  • 肺主行水

    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气的肃降有密切关系。《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后世据此而立“肺为水之上源”的论说,如果肺气肃

  • 王瓘

    【介绍】:唐代医家。撰有《广黄帝本行记》,已佚。

  • 水毛茛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石龙芮之别名,详该条。

  • 童子疬

    病名。为婴儿至儿童期所生的瘰疬。又名乳疬。多由先天虚损而致。症为瘰疬旋起旋消,或结核久而不化,或时大时小。治法:偏热者用灯笼草、野菊花和红糖少许煎服。偏寒者外用消肿散外敷。

  • 顺气消食化痰丸

    即化痰丸第一方。见化痰丸条。

  • 李濒湖

    【介绍】:见李时珍条。

  • 胚胎

    孕育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幼体。详胎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