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厥

阳厥

厥证之一。指热厥。《景岳全书·杂证谟》:“阳厥者,热厥也。”《药症忌宜》:“阳厥即热厥,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丹溪心法·厥》:“阳厥者,是热深则厥。盖阳极则发厥也。不可作阴证而用热药治之。精魂绝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气汤,随其轻重治之。”参厥证条。②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③指突受刺激过度而出现善怒发狂的病证。《素问·病能论》:“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猜你喜欢

  • 绊舌

    见《幼幼集成》。即结舌。见该条。

  • 洗井灶

    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秘诀》。用拇指沾葱姜汤擦洗小儿鼻孔及其周围。用治感冒发热,鼻流清涕,急慢惊风等症。《小儿推拿秘诀·汗法》:“医者用右手大拇指面蘸葱姜汤,于病者两鼻孔着实擦洗数十。随用两大指

  • 补气摄血

    补法之一。即补气止血、补脾摄血。治气虚出血,日久不止的方法。如妇女崩漏,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四肢清冷,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细弱。用补中益气汤加蕲艾、乌梅炭、侧柏炭等。

  • 泻脾大黄汤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方。大黄(微炒)、炙甘草、黄芩、麦门冬(去心)各一两,枳壳(麸炒)、半夏(汤洗去滑)、陈皮、前胡各半两,赤茯苓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匕,加生姜(枣大)一块,水煎,去渣服。治脾实胸中

  • 膀胱气痛

    病证名。见《幼科铁镜》。指脐周绞痛的疝气。详小肠气痛条。

  • 鸡黄皮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鸡内金之别名,详该条。

  • 司气

    运气术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司,主司;气,五运之气或三阴三阳六气。司气,主司岁运的五运六气。

  • 曹氏黄帝十二经明堂偃侧人图

    见黄帝明堂偃人图条。

  • 寒泻

    病证名。又名寒泄。见《证治要诀》卷八。多因寒气内袭,脾阳虚衰所致。《时病论》卷三:“盖寒泻致病之原,良由感受乎寒,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反下陷而为便泻。故所下

  • 龙疽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谓:“龙疽发背起胃俞或肾俞,二十日不泻死,九日可刺……。”即中搭手。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