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惊证之一。出金·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详脏腑惊证条。
《金匮要略》方。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蒌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日二次。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
指第六胸椎。《素问·刺热篇》:“六椎下间主脾热。”
证名。指头皮燥痒,搔落白屑的病证。见《医碥·头痛》。《证治准绳·头痛》:“梳头有雪皮见,肺之证也。肺主皮毛,大便实,泻青丸主之,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万病紫苑丸治头多白屑,每服三丸至五、七丸,姜汤下。
见《中药志》。即密陀僧,详该条。
病名。见《喉痧正的》。即喉痧。清·叶天士云:“雍正癸丑年间以来,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疼痛肿烂,一团火热内炽。”参见烂喉痧条。
出南北朝《公羊传》。又名孪生、孖生、双产、骈产、釐孳、健子。指一胎生二婴。
①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环跳。见该条。②解剖学名词。
类中风病因之一。因突然惊骇,精神散乱而引起的类中风证。
出《灵枢·五色》。即子宫。《类经》卷五《色藏部位脉病易难》注:“子处,子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