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方法名。《针灸大成》卷十:“小儿喉中气响,掐大指第二节。”
参见痧痘集解条。
又称津伤化燥。因津液消耗而出现燥证的病理。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亢盛等原因,都能使邪气化燥,出现口干口渴、唇焦咽燥、便秘尿少、干咳、咯血或衄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参见内燥条。
证名。见《医宗必读·咳嗽》。即盐哮而兼见咳嗽者。治疗用砂糖、白面、轻粉制饼服用,以催吐痰涎。参见盐哮条。
见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问荆之别名,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即蜜蜂子,详该条。
见《贵州草药》。为龙葵之别名,详该条。
见针灸传真条。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泻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下入大肠,由大便排出。治以放痧为主,用消毒三棱针刺臂弯、腿弯痧筋,放出紫黑毒血(《痧胀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