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指产后出现寒热往来,每日应期而发,似疟而非疟,故名。多因产后气血双虚,阴阳失调,或瘀血停留,荣卫不和所致。气血双虚,若有汗,每日午后而发者,治宜滋荣养气扶正汤(人参、炙黄芪、
十剂之一。用重镇药物组成,具有镇静潜降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张从正曰:重者,镇坠之谓也。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止,硃砂、沉香、黄丹、寒
《医垒元戎》方。当归(酒浸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桂枝、地骨皮各七钱。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而弱。
火热之气。《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指用火灸法治疗所产生的温热作用。
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腑”(《金匮要略》)。病情较中脏略轻。症见猝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
见《广东中草药》。为蒟酱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外科正宗》。即五损。见该条。
①大关节。《灵枢·经脉》:“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②指、趾的第一节。
指因元精虚亏所致的痰证。《症因脉治》卷二:“精虚痰,骨蒸潮热,虚火时升,脉多细数。”治宜补精化痰。方用地黄丸、加减二冬汤、固本丸加玄武胶,佐以理气药等。参见痰证条。
脉的支别之一。①与目相溜(流)通的经脉。《素问·刺禁论》:“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②浮见于皮下之脉。丹波元简《素问识》卷六:“志(张志聪)云:溜脉者,脉之支别,浮见于皮肤之间者也。”③交通阴阳之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