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药材>榜嘎

榜嘎

药材名称榜嘎

拼音Bǎnɡ Gā

别名藏名:榜阿嘎保

出处历代藏医药书均有记载。《蓝琉璃》记载:本品“基生叶三、四片,茎叶稍小,或深裂为七、八片,茎小而柔,花白色有蓝红光泽解时疫毒,清胆热。”《晶珠本草》、《味气铁鬘》载:“榜嘎性凉、解毒。”《甘露之滴》载:“榜嘎性平,解食物中毒,蛇蝎咬伤之毒。”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植物船盔乌头或甘青乌头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conitum naviculare(Bruhl.)Stapf2.Aconitum tanguticum(Maxim.)Stapf[A. rotundifolium Kar.et Kir.var.tanguticum Maxim.]

采收和储藏:7-9月开花果期采挖带根全草,洗净,切段,晒干或晾干。

原形态1.块根小,胡萝卜形或纺锤形,长8-15mm。茎直立,下部无毛,上部疏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叶互生;基生叶有长柄,柄长达14cm,无毛;叶片肾状五角形或肾形,长1-2cm,宽1.4-3cm,3裂至近中部,中央裂片倒菱形,侧裂片斜扇形,裂片不等3-5裂近中部,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无毛。总状花序有花1-5朵;花序轴和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下部苞片叶状,上部苞片线形,花梗长2-6cm;小苞片生花梗近顶部或今近花,线形,长约6mm;两性花,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上萼片船形,基部至喙长约1.6cm,下缘稍凹或近直,侧萼片长约1.6cm,堇色或紫色,外面疏被短柔毛;花瓣2,爪细小,瓣片小,长约2.5mm,唇长约1.5mm,微凹,距近圆头形,长约1mm,稍向前弯;雄蕊多数,花丝全缘或有2小齿,疏被短毛;心皮5,疏被短柔毛。蓇葖果,长1-1.2cm。种子多数,倒金字塔形,长约2mm,具横膜翅。花期9月,果期10月。

2.甘青乌头,多年生不草本,高8-50cm。块根小,纺锤形或倒圆锥形,长约2cm。茎直立,疏被反曲而紧巾的短柔毛或几无毛。叶互生;基生叶有长柄,柄长达14,无毛,基部具鞘,茎生叶较小,具短柄;叶片圆形或圆肾形,长1.1-3cm,宽2-6.8cm,3深裂至中部,深裂片互相稍覆压,边缘有圆牙齿,两面无毛。顶生总状花序有花3-5朵;花序轴和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苞片线形,最下部苞片时3裂;下部花梗长2-6cm,上部花梗较短;小苞片生花梗近顶部或邻近花,宽线形,长2-2.5mm;两性花,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上萼片船形,宽6-8mm,下缘稍凹或近直立,长1.4-2.2cm,侧萼片长1.1-2.1cm,下萼片宽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花瓣2,稍弯,瓣片极小,长0.6-1.5mm,唇不明显,微凹,距短,直,无毛;雄蕊多数,花丝全缘或有2小齿,疏被毛;心皮5,无毛。蓇葖果,长约1cm。种子多数,倒卵形,长约2mm,具3纵棱,只沿棱生狭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200-5000m的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

2.生于海拔3200-4800m的山地草坡或沼泽草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藏南部。

2.陕西秦岭、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部。

性状性状鉴别(1)船盔乌头,要命圆柱形,长3-4cm,直径3-6mm;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子根光滑,母根皱缩;质硬而脆。茎圆柱形,皱缩,断面中空。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叶片五角状肾形。总状花序花序轴和花梗被反曲的短柔毛。气微,味苦。

(2)甘青乌头,块根纹锤形或圆锥形,大小不一,长2-3cm,直径3-4mm;表皮黄褐色至黑褐色;母根头部有子根着生痕2-7个;子根顶端有一个偏斜的疤痕;断面类白色。茎圆柱状,皱缩,长10-30cm,直径2-5mm,表皮灰绿色至暗绿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片皱缩卷曲,完整叶片肾圆形、椭圆形、掌状深裂,裂片2-3浅裂。总状花序梗和花梗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或几无毛。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1)船盔乌头,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外被角质层,排列整齐;皮层为3-4列薄壁细胞;中柱鞘纤维连续成环;维管束10余个,束间纤维形大而壁薄,韧皮纤维(束内纤维束)形小而壁厚,木质部束略呈三角形,导管以外侧较多,至内渐小。髓部大。为薄壁组织。

(2)甘青乌头,表皮细胞1列,外壁增厚,皮层组织中多裂隙。中柱鞘数列细胞和束间细胞的壁厚化,并连成环。维管束帽木化纤维的壁增厚,12-13个外韧型维管束排成1环,韧皮部宽。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多数个居群。髓多为空腔。

化学成分甘青乌头根含阿替新(atisine),异叶乌头碱(heteratisine),苯甲栈异叶乌头碱(benzoylheteratisine),唐乌碱(tanwusine),大麦芽碱(hordenine)。

性味味苦;性凉;小毒

归经肝;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主肝炎;胆囊炎;肺炎;感冒发热;咽喉炎;胃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g;或研末,0.3-0.6g。

制剂散剂,汤剂。

复方方一:榜嘎、哇复嘎、洪连、松吉蒂、檀香、长花马先蒿各15g,红花10g,滑石30g,共研细粉。治流行性感冒、肺炎、发烧、上呼吸道感染。一次1~2g,一日2~3次,冲服。

方二:榜嘎13g,莪大夏13g,翼首草19g,藏紫草幼苗24g,角茴香24g,山药10g,红花10g,檀香10g,渣驯10g,安息香17g。共研细粉,再加入麝香细粉2g,牛黄细粉7g,配研混匀。治肺炎、紫斑性天花、脓泡出血性天花、融合性天花、流行性感冒、瘟疫等病。一次2~3g,一日1~2次。

方三:榜嘎、黑冰片各100g,秦艽花、蒂达、角茴香金腰草、止泻木小檗皮、大黄余甘子、毛诃子诃子各50g。以上共研细粉。清热解毒,镇静;治“赤巴”病引起的口渴、口苦、发烧、失眠,“恰牙”病引起的身痒。一次2~3g,一日2~3次,用白糖冲服。

方四:榜嘎500g,白花龙胆450g,石灰华、甘草各400g。共研细粉。清热消炎;治咽喉疼痛、咽喉炎、咽干咳喘。一次3~6g,一日2~3次,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百部还魂

    《中药大辞典》:百部还魂药材名称百部还魂拼音Bǎi Bù Hái Hún别名还魂草(《广西中药志》),狗笠耳(《广西药植名录》)。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

  • 檰芽

    《中药大辞典》:檰芽药材名称檰芽拼音Mián Yá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初生嫩叶。化学成分叶含杜仲胶约3%,生物碱0.028%,葡萄糖甙0.072%,果胶7.3%,

  • 猫耳朵草

    《中药大辞典》:猫耳朵草药材名称猫耳朵草拼音Māo ěr Duo Cǎo别名草蚱蚂莲、土知母、毛芨蕨、龙头凤尾(《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来源为裸子蕨科植物金毛裸蕨的全草或根茎。

  • 泽藓

    药材名称泽藓拼音Zé Xiǎn英文名damp moss别名阴阳草、旱青苔(陕西)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珠藓科植物泽藓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ilonotis fontan

  • 绿茎槲寄生

    药材名称绿茎槲寄生拼音Lǜ Jīnɡ Hú Jì Shēnɡ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绿茎槲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scum nudum Danser.采

  • 冬葵叶

    《中药大辞典》:冬葵叶药材名称冬葵叶拼音Dōnɡ Kuí Yè别名冬葵苗叶(《本草图经》),芪菜巴巴叶(《云南中草药》),冬苋菜(《重庆草药》)。出处《别录》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

  • 海狗油

    药材名称海狗油拼音Hǎi Gǒu Yóu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海豹科动物海豹的脂肪油。取海豹的脂肪,入锅熬炼,滤取净曲。原形态参见"海狗肾"条性味性热。功能主治善消利。治

  • 獭皮毛

    《中药大辞典》:獭皮毛药材名称獭皮毛拼音Tǎ Pí Máo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皮毛。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水癊病,煮汁服。"摘录《中药大辞典

  • 胡葱

    药材名称胡葱拼音Hú Cōnɡ别名冻葱(《唐本草》),葫葱(《孙真人食忌》),冬葱(《蜀本草》),回回葱(《饮膳正要》),蒜葱(《纲目》),分葱、科葱(《中国蔬菜栽培学》)。出处《唐本草》来

  • 黑塔子

    药材名称黑塔子拼音Hēi Tǎ Zǐ别名金弹子[果]、野油柿子来源柿树科黑塔子Diospyros cathayensis A. N. Steward.,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苦、涩,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