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福建民间草药》。即算盘子,详该条。
出《素问遗篇·刺法论》。即元气。详该条。
见《医方考》卷二。即痰膈。详该条。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述钩元》。为红豆蔻之简称,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沙苑子之处方名,详该条。
出《中藏经》。为胡颓子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详便浊条。
①即辛、酸、甘、苦、咸。药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近人认为药物味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
脾的功能之一。水谷清阳之气由脾气输布,充养四肢,四肢的功能活动,与脾有密切关系。《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临床上脾气虚弱则见四肢乏力、消瘦或浮肿;脾受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