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哮证

哮证

证名。简称哮。见《医学正传·哮喘》。指发作性痰鸣气急的疾患。《医宗必读》卷九:“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薰蒸,病根深久,难以卒除。”《症因脉治》卷二:“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哮症主要见喘急而喉中有痰如拉锯声,重症可见张口抬肩,目胀睛突,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汗出似脱。又常因反复发作,导致脏气虚衰,真元耗损。宜培补脾肾,在发作时宜祛邪,宣降肺气涤痰平喘。如虚实挟杂,则扶正与祛邪并用。由于致病原因和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冷哮热哮痰哮食哮肾哮等。参见喘鸣喘喝呷嗽喘呼哮吼条。

猜你喜欢

  • 草鞋底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苦地胆之别名,详该条。

  • 定痛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胸中饱闷,脐腹疼痛,一时不能得药,用食盐一碗,锅内炒极热,布包之。向胸腹从上熨下。盖盐走血分,最能软坚,所以止痛。冷则又炒又熨,痛定乃止。男妇气痛,皆同此法。

  • 木芍药

    出西晋·崔豹《古今注》。即赤芍药,详该条。

  • 灵墟

    经穴名。代号KI2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第三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第三肋间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并有第三肋间动、静脉通过。主治咳嗽,气喘,呕吐,胸胁胀痛,乳痈;以及肋间

  • 思噎

    五噎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多见于思虑过多者。《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入胸膈所致也。”参见五噎、噎条。

  • 初生热闭

    病证名。《水镜方》:“热闭者,由胎热壅闭不能啼,用小叶葵捣取汁,调熊胆末,抹儿口中。亦可用回气法。”参见初生不啼条。

  • 新定所以载丸

    《女科要旨》卷二方。白术(去皮,放糯米上蒸,后晒干为末)一斤,人参、杜仲(炒,去丝)各八两,桑寄生、茯苓各六两。以大枣一斤,擘开,水熬汁为丸,梧桐子大,晒干、退火气,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早、晚各一次。

  • 重订幼科金鉴评

    见国医百家条。

  • 穿掌毒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四。即手心毒。见该条。

  • 骨蒸肌瘦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四。小儿骨热,肌肉消瘦。为病后余热化火熏灼肌体,消灼骨髓所致。治详骨热、骨蒸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