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萸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吴茱萸之简称,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吴茱萸之简称,详该条。
病证名。指风痰壅盛于肺所致的咳嗽。《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风痰嗽……直至嗽顿吐饮食痰物伏出尽,方少定。乃肝木克脾土,风痰壅盛。”治宜祛风豁痰。方用青州白圆子加天麻、全蝎、僵蚕等。参见咳嗽、痰嗽
气功术语。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见偏差条。
指肩臂部不能抬举。多因风湿外袭或由外伤、劳损所致。《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类证治裁》卷六:“阳明脉衰,肩胛筋缓
【介绍】:清代医家。字士宗,浙江钱塘人。年少时家贫,自学通俗医书,后随张志聪学医。张志聪撰《本草崇源》,未竟而卒,世拭继之,并曾纂集张志聪所注解的《伤寒论集注》。对《内经》加以注解而成《素问直解》(1
见《救荒本草》。为枳椇子之别名,详该条。
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上逐步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的防治有
病名。①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冰翳内障,详该条。②似指某些并发性白内障。“冰翳初患,头额眉睑遍痛,眼中赤涩。此由肝脏积热,久成内障,其翳如冰,瞳人渐大。”(《古今医统》)
见《中医方药学》。为水蛭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痰湿阻滞,气机不利,喘而咳微者。《不居集》卷十五:“气涩嗽:气涩咳嗽,气塞喘而咳不起也。用二陈汤加瓜蒌、莱菔子、桔梗、枳壳。”参见咳嗽条。
《灵枢经》篇名。动,指脉之搏动;输,即经气所输之处。本篇阐述了十二经脉中,唯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独动不休的道理,以及在邪气阻塞四肢的情况下,十二经气如何保持输转循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