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约编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①刺法名。指退针的方法。《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针灸问对》又掺以呼吸,分别补泻,提出:“凡施补泻,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写三吸,写时出针宜补三呼,
【介绍】:宋代药学家。生平不详。撰有《本草要诀》1卷,已佚。
①经外奇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纹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②推拿穴位名。详大横纹条。
【介绍】:见钱瑛条。
指第五胸椎。《素问·刺热篇》:“五椎下间主肝热。”
即宗气外泄。其表现为气喘,虚里部位(心尖搏动处)跳动太过,动而应衣、多伴有痰瘀或心阳不足见证。常见于心功能不全的疾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
同髈。肩膀。胳膊上部靠肩的部分。
【介绍】:见罗国纲条。
病名。多由风热邪毒犯肺所致。症见咽喉内生点如珠,故名。《喉科种福》卷四:“形如珍珠,红盘黄顶,散布于喉中,或纷见于口内。其痛异常,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身疼,以人参败毒散发表,大便结以防风通圣散外解内清。
见六种新编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