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暑

中暑

病名。①指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方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元气不足者,当调补元气为主,少佐解暑。一名中暍中热。详暑病暑厥、暑癎等条。②指暑风。《医碥》卷一:“中暑,或名暑风,以与中风相似也。”参见暑风条。③指阴暑。《时病论·中暑》:“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详阴暑条。④指暑日受寒,腹痛吐泻者。《六因条辨》上卷:“暑热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至肾阳内歉,腠理不密,寒凉暑湿,乘虚直入,顷刻胸腹闷痛,肢逆汗冷,吐泻交作。此无论动静,而即为中暑也。”

猜你喜欢

  • 小儿金丹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川贝母、橘红各12克,羌活、生地黄、木通、大青叶、荆芥穗、桔梗、前胡、西河柳、赤芍药、天南星(制)、玄参各9克,钩藤、半夏(制)、枳壳(麸炒)各9克,薄荷、葛根、天

  • 面条树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灯台树之别名。详该条。

  • 火珠疮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由心肝二经热毒炽盛而成。多生于头皮。初起患处皮肤红赤、中心起疱疹,明亮如珠,焮痛如烙。治宜凉血解毒。内服解毒泻心汤。外用生萝卜汁加醋少许和匀调涂。类于非典型带状疱疹。

  • 吴半千

    【介绍】:见吴世昌条。

  • 铁指甲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佛甲草之别名,详该条。

  • 银翘汤

    《温病条辨》卷二方。金银花五钱,连翘三钱,甘草一钱,麦门冬、生地黄各四钱。水煎服。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 长频

    经穴别名。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全》作长髎;《针灸聚英》作长颊;《针灸大成》作长频。即禾髎,见该条。

  • 咳嗽发搐

    证名。指咳嗽兼见抽搐症状者。《幼幼发挥》:“咳嗽发搐,视其病之新久,如初咳嗽时,痰盛气促,连声不止,而不能治,发搐者,宜葶苈丸,苏叶煎汤下,利去其痰,咳止搐亦止矣……如发搐后变嗽者,此风邪入肺也,宜人

  • 引水上天河

    小儿推拿治疗方法之一。出《幼科铁镜》。用冷水滴儿大横纹处,两大指自大横纹推至曲池,同时用两手四指拍之,并口吹凉气送之。此法性凉,治热病。

  • 阴户内发热如烙

    病证名。朱振声《妇女病续集》:“当有经水,阴户内发燥而干醵,由肝火偏炽,下吸肾液,肝肾之阴两亏也,用生地、女贞、阿胶并以生芝麻油涂阴户内;发热而潮湿者,肝火旺而挟湿也,用黄连、黄柏、川楝子,并以川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