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虚损

虚损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虚亏而成。虚损病可概括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多见肺脾虚损。证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作气短自汗心烦。宜用补中益气汤。血虚多见心肝虚损。证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痨。宜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虚在心者,并用归脾汤;虚在肝者,并用二至丸;内有瘀血者,用大黄虫丸。阳虚多见脾肾虚损。证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痠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宜温补。虚在脾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虚在肾者,可用附桂八味丸右归丸等方。阴虚多见肺肾虚损。肺阴虚者,证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肺,可用沙参麦冬汤肾阴虚者,证见腰膝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治宜滋补真阴,兼予降火,可用大补元煎六味丸大补阴丸等方。参见虚劳条。

猜你喜欢

  • 赤水玄珠医案

    见孙文垣医案条。

  • 顺传

    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太阳经传入阳明经或少阳经,由表入里,或由阳经传入阴经等。

  • 瘀血腹痛

    病证名。见《古今医鉴·腹痛》。多由寒凝血阻,或热与血结,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或跌扑损伤,瘀血停聚而成。证见腹痛固定一处,喜热拒按,持续不愈,或有积块,或遇夜更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濇等。治宜活血祛

  • 胎呆

    指胎儿在母体无力挣动,非胎真死。《保产万全经》:“胎呆乃无力挣动,非真死也。盖小儿端坐腹中,临盆时头转向下,脚转向上,以便奔生。若遇腰曲,则腹中窄狭,门路遮闭,而关津为之阻碍矣,及再寻门路,又为腰曲相

  • 骨碎

    病证名。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即粉碎骨折。详见骨折条。

  • 儿枕痛

    病名,见《古今医鉴》卷十二。又名儿枕块、儿枕不安、块痛、产枕痛、血枕痛、血块痛、血母块、产后儿枕腹痛、产后腹中块痛等。多因产后败血未尽,或风寒乘虚侵袭胞脉,血被寒凝,瘀血内停所致。恶露未尽者,症见小腹

  • 舟车神佑丸

    即舟车丸,见该条。

  • 烟火丹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二。小儿丹毒之一。系丹毒发生于两足底心、两足跗、背部者。治宜内服抑火制阳丹,外敷黄柏散。余见丹毒条。

  • 鱼鳖蟹积

    病证名。指食鱼蟹类过多而积滞不化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鱼鳖蟹积,食此过多成积,腹中疼痛,胸中满闷,或吐或泻也。宜紫苏、陈皮、木香、姜汁。”方用妙应丸、遇仙丹等。参见食积条。

  • 白喉捷要

    见时疫白喉捷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