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膀胱病

膀胱病

六腑病候之一。膀胱主贮存津液化气行水,与肾相为表里。其病有虚寒实热之分。多因湿热蕴结或肾阳不足气虚客寒,气化失司所致。临床表现以小便失常为主。《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其气盛为有余,则病热,胞濇小便不通小腹偏肿痛,是为膀胱之气实也,则宜泻之,膀胱气不足,则寒气客之,胞滑小便数而多也,面色黑,是膀胱之虚也,则宜补之。”《太平圣惠方》卷七:“虚则生寒,寒则脬滑,小便不禁,尿多白色,面黑胫酸,两胁胀满,则是膀胱虚冷之候也。”“实则生热,热则膀胱急,口舌燥,咽肿痛,小便不通,尿黄赤色,举体沉重,四肢气满,面肿目黄少腹偏痛者,则是膀胱实热之候也。”《本草经疏》:“膀胱实一证。癃闭,属膀胱实热。”“膀胱虚三证。小便不禁,属气血虚遗尿,属本经气虚。……膀胱气。”《杂病源流犀烛·膀胱源流》:“膀胱病者,热结下焦,小腹苦满胞转小便不利,令人发狂。冷则湿痰上溢,而为多唾,小便淋沥,故遗尿。鳌按,小便不禁,由膀胱气虚,……小便不通,由膀胱邪热。”治宜宣通气化,渗湿利水,温肾固脬等法。参见膀胱病各条。

猜你喜欢

  • 隔食

    证名。指饮食不能下膈入胃者。《医学从众录·膈症反胃》:“膈者,阻隔不通,不能纳谷之谓也。又谓之隔食,病在胸膈之间也。”参见噎膈、反胃、格食条。

  • 中恶心痛

    病证名。指中邪毒秽恶之气所致的心痛。见《外台秘要》卷七。《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夫中恶心痛者,由人脏腑气虚,精神衰弱,为毒邪鬼气之所中也。……邪毒之气,入于脏腑,攻击于心络,故令心腹刺痛也。”《圣济

  • 湿癫

    五癫之一。《诸病源候论》卷二:“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头,湿结脑,脑汗止得之。”参见癫、五癫条。

  • 香丝菜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茴香茎叶之别名。详该条。

  • 刘璞

    【介绍】:清代医家。字石友。平舆(在河南省东南,邻接安徽省)人。编有《医学集要》6卷(于1682年刻行),论述脉、药性等。

  • 初起第一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方。即倪涵初治痢第一方,见该条。

  • 黍米寸金丹

    《外科正宗》卷一方。又名返魂丹、再生丸、追命丹、延寿丹、来苏丸、知命丸、得道丸。麝香五分,乳香、没药、雄黄、狗宝、轻粉、乌金石(即石炭)各一钱,蟾酥二钱,粉霜、黄蜡各三钱,硇砂二钱,鲤鱼胆(阴干)三个

  • 石室秘录

    综合性医著。6卷。清·陈士铎述。刊于1687年。卷1~5,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等128法,并分列方剂治疗。书中议论不同于一般医学论著,其中有不少独特的见解;治法、处方尤多新意;卷

  • 麻布叶

    见《广东中草药》。为破布叶之别名,详该条。

  • 挥霍撩乱

    霍乱病证之形容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字学》:“摇手曰挥,反手曰攉。”指上吐下泻,病势急暴。《医碥·霍乱》:“霍,言其手足之扰动如挥霍也,乱,言其内之邪正变乱也。”《证治汇补·霍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