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菜
见《本草纲目》。为藜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藜之别名,详该条。
五脏郁证之一种。《赤水玄珠》卷十一:“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黄连、石菖蒲。”参见五脏郁证条。
流于阴地的泉水。因长期不见日光,又含有动、植物腐烂后的毒质,如不经处理,饮后易引起中毒。
指下眼睑。见目弦条。
【生卒】:约一世纪【介绍】:西汉时巫医。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受道家影响,讲求“恬静”,著有《老子章句》一书。
【生卒】:1893~1948【介绍】:一名寄玄。浙江诸暨人。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后因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两次入狱。狱中不禁医书,遂研读中西医籍,即致力于医,悉心研究《内经》、《伤寒论
治法。用燥湿健脾的药物,加强脾的运化功能以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证见脘痞腹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口淡而粘,头昏身倦、大便溏薄,或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等。常用苍术、厚朴、佩兰、藿香、白蔻仁、
是蚝的异体字。参见蚝壳条。
病证名。指气滞三焦所致的疼痛。出《灵枢·五色》。《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气痛,三焦内外俱有病也。人身之气,周流不息,本无停止,多因七情六气,饮食劳役所郁,以致凝滞上焦,则为心胸痞痛,宜枳橘汤、清
稸同蓄。饮食积滞,腹中胀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稸满。”
病证名。指目无赤痛,亦未受风,只因脏气不足而频频泪出之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亦不因风而出不止,本无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