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疮

耳疮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或由肝、胆、三焦湿热上冲所致。症见左耳或右耳,或两耳生疮,焮红肿痛,或破流脓水,身发寒热。又《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疮生于两耳,时差时发,亦有脓汁,如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旋耳疮条。

猜你喜欢

  • 十三号革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沉香郁金散,见该条。

  • 海石

    见《丹溪心法》。为海浮石之别名,详该条。

  • 蝎虎草

    见《救荒本草》。为回回蒜之别名,详该条。

  • 党永年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神秘名医录》2卷,已佚。

  • 一枝箭

    见《药学学报》12(10):690,1965。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 后溪

    经穴名。代号SI3。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输(木)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位于手掌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握拳时,当掌横纹端,赤白肉际处是穴。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并有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

  • 粘蝇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脱力草之别名,详该条。

  • 马屁勃

    出《本草经集注》。为马勃之别名,详该条。

  • 小锦枝

    出《雷公炮炙论》。为赤车使者之别名,详该条。

  • 对口疮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即脑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