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宋代红教喇嘛。1012年在桑鸢寺乌兹经堂内发掘出密藏的《四部医典》手抄本。为《四部医典》传世作出贡献。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亦名六甲、有子、有身、有妊、有娠、任娠、双身、妊子、怀子、怀孕、怀身、怀胎、怀娠、怀躯、孕、重身、躯。指扫女受孕。
骨骼部位名。指两骨末端互相交合的部分,状如分枝,故名。《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
大生集成 妇儿著作,5卷。清·王承谟(绳武)编纂,成书于1890年。卷1论种子调经;卷2~3论述胎前节养、临产忌宜及产后诸病;卷4~5论新生儿护理及其常见病证治方药。此书系综合历代妇幼方书,删繁补遗而
证名。指尺肤热。参见发热、尺肤热条。
【介绍】:见王馥原条。
病证名。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即物偶入睛证。详该条。
证名。又称脚跟痛。多由肾虚、血热、痰湿所致。《丹溪心法·足跟痛》:“足跟痛,有痰,有血热。”常见足跟一侧或二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张氏医通》卷五:“肾脏阴虚者,则足胫时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
病名。出《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为生于肛门齿线以下的痔。一般无痛感,多不出血,局部有肿核突起,日久皮瓣赘生,肛门部有异物感,炎症时疼痛明显。分血栓性外痔、赘皮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及炎性外痔四种。以外治为
《证治准绳·幼科》集六方。紫花地丁、蚤休、山慈菇。为细末,每服一字,开水送下。治痘毒及痘黑陷倒靥,干枯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