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RN8。出《针灸甲乙经》。又名神阙。别名气舍、维会。属任脉。位于脐窝正中。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臂下动、静脉。主治中风脱症,腹痛,泄泻,痢疾,脱肛,水肿等。禁针。艾炷灸(隔盐或姜)7~
《素问》篇名。四气,指春、夏、秋、冬四时气候。调,调养;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的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器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
病名。《诸病源候论·尿床候》:“夫人有于眠睡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者,则膀胱肾气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类证治裁》卷七:“睡中自遗,多属下元虚冷,宜螵蛸丸,然遗失
见《本草崇原》。即虻虫,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病名。又称伏气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见《注解伤寒论》)伏气之说源出《内经》。如《
阳证似阴的证候。症见恶寒,但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下利纯水,但夹燥粪或矢气极臭者;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并见烦渴、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黄等。多因外感邪气化热传里,阳盛格阴所致。
证名。指手掌中自觉发冷的症象。《灵枢·论疾诊尺》:“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多由阴寒内盛所致。
十二经中的井、荥、输、经、合、原各穴数字的总称。出《标幽赋》。十二经各有“五输”,合六十穴;另加阳经“原”六穴,共六十六穴。子午流注以此为基础。
泛指病邪。僻与邪均属不正之义。故合称。《灵枢·本神》:“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