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阎诚斋《临产须知评正》。即混元生。详该条。
即指纹浮现。主初感外邪,病尚在表。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惊风辟妄》。指小儿急慢惊风。详搐条。
病证名。指筋脉干燥,屈伸不能自如之证。《圣济总录纂要》卷二:“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外证当挛节,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多由肝经燥热,血液衰少,或肾虚髓少,筋
指清冷的饮料。《灵枢·杂病》:“齿痛不忍清饮。”
经外奇穴名。见《中国针灸学》。位于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之中点。主治坐骨神经痛。直刺1~1.5寸。艾炷灸5~15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亦名带下赤候。指从阴道流出淡红似血非血的粘液,淋沥连绵不断,称为赤带。多因忧思积伤心脾,肝郁火炽,灼伤冲任带脉所致。治宜扶脾气、清肝火。方用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推拿穴位。又称心筋、淡黄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处。掐之,即转热,使元气流通,除壅塞之患。
七怪脉之一。脉跳时隐隐约约,去时一跃而消逝,如虾游之状。
臀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