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指燥火所致的消渴。《症因脉治》卷三:“燥火三消之症,即风消也。”详燥火三消条。②指心脾受病,精血虚少,形体日益消削的病症,多因思虑不遂,心神耗散引起。出《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
《经验医库》方。当归、生地黄、防风、白头翁、黄芪、紫草、羌活、茯苓、麦门冬、白芍药、甘草、升麻。水煎服。治肝火阻滞,小便淋沥时痛,茎肿溺出如刀割,心烦,脉细数者。
关节名。见《伤科补要》卷二,即髋关节,详髀枢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即倪涵初治痢第三方,见该条。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正月之时,故名之曰孟春痹也。”详足少阳经筋病条。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即舌缩,详该条。
肾疳五证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详牙疳条。
书名。明·张介宾撰。32卷。刊于1624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内容重新调整归类,改编而成。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与偃月侵睛同。详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九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