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燥

温燥

病名。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热者。与凉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初起多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即或有小量咯痰亦粘腻不爽,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舌尖边俱红等。治宜辛凉解表,佐以润肺,方用桑杏汤。如燥从热化而劫津伤阴,则宜甘凉濡润,选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等。燥伤胃阴五汁饮。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用牛乳饮,如燥证气血两燔者,用玉女煎。若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舌光绛,脉弦细,甚则痉厥,则治宜育阴潜阳,方如三甲复脉汤专翕大生膏之类(见《温病条辨·秋燥》)。参见秋燥、凉燥条。

猜你喜欢

  • 郑慎斋

    【介绍】:见郑宏绩条。

  • 酸胖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卡密之别名,详该条。

  • 土瓜根

    见《金匮要略》。为王瓜根之别名,详该条。

  • 季经

    同居经。月经按季来潮,故名。见居经条

  • 医理发明

    综合性医书。又名《医理不求人》。8卷。清·黄元吉撰于1833年。本书集作者十余年周游各地行医的经验。卷1~2脉法、医理及多种内科杂病;卷3~4内科医案;卷5眼科、外科及医案;卷6药性论;卷7经验杂方;

  • 类破伤风

    病名。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引起的痉病。《外科枢要》卷三:“大凡痈疽溃后,筋微肉烂,脓血大泄,阳随阴散,或筋脉拘急,恶寒惕搦,甚者舌强口噤,项背反张,痰涎壅盛,便闭汗出,不时发热,此气血俱虚而传变,虽与

  • 卫气同病

    表邪入里化热,气分的热势已盛而卫分证仍未消除的病证。症见壮热、口渴、心烦、汗出,伴有恶寒、身痛,舌苔薄白微黄或黄白相兼。治宜清热解表,表里两解。

  • 延胡

    出《雷公炮炙论》。为延胡索之简称,详该条。

  • 下士

    周代医疗工作者的一种职称。参见医师条。

  • 滴眼药法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将药物精制成药液,滴入眼中,每日三至四次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