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栀连二陈汤

栀连二陈汤

①《症因脉治》卷一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栀子黄连。水煎服。治因酒湿而致的半身不遂;或郁痰胸满饱胀,懊憹烦闷;或气逆不利,倚肩喘息;或暑气呕吐,兼有痰涎;或外感呃逆而兼热者。如痰火呃逆,加葛根竹茹。②《经验医库》方。黄连、连翘、葛根、栀子、厚朴麦芽枳壳山楂瞿麦青皮、陈皮、槟榔。水煎服。治郁火积滞呕吐五心烦热咽干口渴,有汗,神强气壮,面赤红活,脉沉滑数疾。

猜你喜欢

  • 手太阳穴

    经外奇穴名。①《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②《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位于手小指尺侧缘,平指尖后1寸处。主治鼻塞。直刺0.

  • 人迎

    ①经穴名。代号ST9。出《灵枢·本输》。别名天五会、五会。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少阳之会。位于颈部,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颈总动脉处。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

  • 伤寒解惑论

    见伤寒百问歌条。

  • 小儿梅疮

    病名,即杨梅疮。《幼幼集成》卷四:“小儿患此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小儿梅疮,最为恶候,倘发于一二月间,或半周之内,最难救治,以其毒禀先天,来路既远,方药难及,即日服数匙之药,

  • 心移热于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热可传于小肠而俱热。症见心烦,口舌生疮,口渴,小便黄短,或小便淋沥刺痛,甚或尿血。舌尖红,苔黄或白而干,脉数。治宜导赤清心。

  • 害白眼

    证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白眼痛者,俗呼为害白眼。其证不红不肿,沙涩疼痛,多生红丝赤脉,乃脾肺络伤湿热,兼气分伏火上冲所致。”详白眼痛条。

  • 歠(chuò 辍)

    同啜。饮、吃。《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歠热稀粥。”

  • 阳盛

    阳热炽盛、偏胜。一般指邪热盛,而人体正气亦盛。表现壮热、无汗、气粗、烦躁、口干等证候。《素问·调经论》:“阳盛则外热。”

  • 绒毛鸡

    见《中药志》。为乌骨鸡之别名,详该条。

  • 拟颠茄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搜山虎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