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卷。清·姚龙光撰。首列“刍言”数条,指斥医界积习,阐发“医者以认症为最要”,治病需“目见、耳闻、口问、手诊四事合参”等见解。其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有妇产、儿科治案。分析病因、病证较细致,但医
证名。指下腹部板滞、坚硬。为下焦蓄血的主要症候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
【介绍】:清代医生。字青霏。长洲(今江苏苏州西南)人。对痧胀的证治有独到见解,撰有《脉药联珠药性考》及《古方考》(有1795年合刻本)。
产科著作。1卷。清·亟斋居士撰。刊于1715年。内容有原生、临产、真诀条辨等14篇及格言、方药等。作者主张临产时沉着镇静,掌握“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尽可能不服药或少服药,所论多为经验之谈。本书文
病证名。①头部易出汗,为太阳虚汗,常见于小儿体质虚弱者。《小儿药证直诀》:“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为太阳虚汗。”②阳明热郁发黄的先兆。《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徐长卿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包一虚条。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露兜竻花之别名,详该条。
指大便干燥和小便赤涩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病因由于小儿乳食停滞,郁而生火,火热上熏心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于小肠,故小便赤涩不畅;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故大便秘结不行。
病名。疟疾之古称。《周礼》:“秋时有疟寒疾。”《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疟寒之疾”。亦指寒疟,参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