擀杖花
见《陕西中草药》。为蜀葵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蜀葵花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1卷。明·薛己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书中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喉痹、喉间杂症等十二类口齿科疾病的辨证验案与方剂。本书收入《薛氏医案》中。
见《普济方》卷七十八。即照水丹。见该条。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孕后脾肾阳虚,或外受风寒;或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肾,以致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运化失职所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脐下作痛,肠鸣即泻,腹胀畏寒肢冷。宜温阳健脾止泻,用四神丸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鼻齆息肉,阻塞清道,……实阳明热滞,留结而然。故内治之法,宜以清火清气为主。”即鼻息肉。详该条。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用本儿落下脐带,瓦上焙燥为末,入辰砂、黄连、甘草末各五分,和匀蜜拌,分作三五次涂乳母乳上,候儿吞之。必须一日夜吞尽,次日恶毒皆从大便而出(《证治准绳》)。
出《灵枢·痈疽篇》卷九。即生于股骨及胫骨的附骨疽。详附骨疽条。
出《太平寰宇记》。即苏合香,详该条。
【介绍】:见方广条。
证名。见《医权初编》卷上。即四肢疼痛。详该条。
出《雷公炮炙论》。为天花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