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因寒所致的心痛。症见心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肢冷,溺清不渴,脉迟微细。治宜温化为主。《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外受寒,当温散;内受寒,当温利;久则寒必郁,当疏解
【介绍】:见王燕昌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二:“夫白虎风病者,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起,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畜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即彻骨髓痰疼,其
指呼吸急促,胸部满闷。《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内经知要》卷下:“膹者,喘急上逆;郁者,否塞不通。肺主气,气有余者,本经自伏之火,气不足者,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极易淆误,所当精
《圣济总录》卷七十方。桑根白皮、栀子、黄芩、炙甘草、羌活、防风、当归、诃子(煨,去核)、胡黄连各一分,地骨皮、人参、茯苓、柴胡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食前服。治鼻衄久不止。
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因募穴都在胸腹,故名。参见募穴条。
痧证之一。《痧症全书》卷中:“铁痧,头面手足十指如锅煤色不治,以血凝也,或用火酒擦身法,委中刺出紫黑血两茶杯,竟有立愈者。”参见痧、痧气条。
书名。5卷。清·王孟英撰于1852年。卷1~2选辑《内经》、《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并引录前人的注文以阐明一些温热病病原、证候及治法;卷3~4采辑叶天士、陈平伯、薛生白、余师愚等研究温热病、
见《湖南药物志》。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①宋·陈自明撰。3卷。刊于1263年。本书主要以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学著作为基础,进一步整理编成。全书共60篇,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内容简要。作者认为外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