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天宗

天宗

经穴名。代号SI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肩后肩胛冈下窝的中央,与第四胸椎相平处。布有肩胛上神经和旋肩胛动、静脉肌支。主治肩胛疼痛,胸肋支满,颊颌肿痛,咳逆抱心,以及肩关节周围炎,乳腺炎等。宜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图17)。

图17

猜你喜欢

  • 阴维穴

    经穴别名。所指有二:①出《针灸甲乙经》。即大赫,见该条。②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即内关,见该条。

  • 疬串

    病证名。①指瘰疬成串而生者。《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瘰疬……其症之成也,往往三五成群,牵连成串,故有疬串之称。”②马刀挟瘿的俗称。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六:“马刀蛤蛎之属,痈形似之,挟瘿者发于结瘿

  • 小儿肝病证治

    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肝为刚脏,主风。故病多大叫,目直视,呵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肝热则壮热引饮,喘闷,口中气热,目内青,直视,身反折强直,手乱动;实则目直视,大叫,抽掣有力,宜泻火清肝,用泻青丸,

  • 吊脚痧方论

    书名。1卷。清·徐子默手定。刊于1860年。本书论述吊脚痧的病机、脉舌、辨证、用药、治疗、预防等多方面内容。辨析此病与霍乱之异同,并提出温经通阳为治疗大法。

  • 增订医医病书

    见医医病书条。

  • 重订产孕集

    见产孕集条。

  • 郁火

    ①泛指阳气受郁而出现内热盛的证候。临床表现头痛、目赤、口疮、腹痛、便秘、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实等症。②指情志抑郁,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内热的病证。可见头痛、胁痛、失眠、易怒,舌尖边红,脉弦数等。

  • 迎随补泻

    刺法。指以针尖方向与经脉之间的逆(迎)、顺(随)关系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较原则的提出了泻法为迎、补法为随的见解。后世医家据此加以发挥,认为迎随

  • 伏邪新书

    书名。1卷。清·刘吉人撰。刘氏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四”(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

  • 金匮心典

    见金匮要略心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