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江西草药》。为梵天花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又名血汗、肌衄。详血汗条。
病名。《脉因证治》卷下:“咳而声嘶破,俗名声散也。”即音嘶。详该条。
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凡小儿初生出腹有鹅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剧者,鼻中亦有之。此由儿在胞胎中受谷气盛故也。”治宜清胎毒。即鹅口疮。详该条。
见育婴秘诀条。
【介绍】:见余午亭条。
病名。①见《张氏医通》卷七。指肠痈化脓后,脓汁从脐部溢出者。②清抄本《外科或问》:“此因脏腑积热归大小肠,或因食死畜肉发毒于左腹肠下,初觉红肿如粟,渐大如杯盘。”治法:以活命饮加柴胡胜金丹。
病证名。《难经·五十七难》:“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后世多认为属寒。治宜温中散寒,可用干姜附子汤等方。参见寒泄条。
见《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为照山白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金义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