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气机紊乱,失去正常的升降出入秩序,为《内经》九种气机失常病证之一。《素问·举病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类经》注:“大惊卒恐,则神志散失,血气分离,阴阳破散,故气乱矣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膀胱。膀胱与肾相表里,肾属水配黑色,故称。参见黄肠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莎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外科启玄》卷二:“……脾疔,又名曰黄疔,其形多生脾脏之部位,其症不食,多呕吐,其色黄,治宜泻黄散加解毒等剂。”②出《中国医学大辞典》。黄鼓疔之又名。见该条。
【介绍】:金代医家。号瑞泉野叟。盱眙人。著有《伤寒心要》一书。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二。小儿丹毒之一。系丹毒发生于两足底心、两足跗、背部者。治宜内服抑火制阳丹,外敷黄柏散。余见丹毒条。
阴阳相乘脉象。沉涩短细等一类的阴脉出现在属阳的寸部,称阴乘阳。《难经·十二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
【介绍】:见钱瑛条。
指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阴精不能涵敛阳气而致阳气亢越的一种病理状态。《脾胃论·卷中》:“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
《杂病源流犀烛》卷廿二:“俗云眼大头为内眦。”详内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