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毒性痢疾

中毒性痢疾

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病急骤,高热,昏迷抽搐,开始多无脓血便为其特征。多发于夏秋两季,常见2~7岁小儿。由于疫毒之邪从口而入,湿热蕴伏肠胃所致。可出现邪毒旺盛的闭证,同时又可伴随正气虚衰的脱症。凡突起寒战高热,烦躁谵妄,反复惊厥,神志昏迷,大便腥臭,伴有脓血或无大便者,为实热内闭;如突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发凉者,为内闭外脱。实热内闭者,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内闭外脱者,宜扶正固脱,镇痉开窍,先服参附汤调服安宫牛黄丸,以固脱镇痉,继用四逆汤。病情好转时,再清热制痢,如白头翁汤等。

猜你喜欢

  • 口疳

    病名。①指口腔病。①即满口疳蚀。详该条;②又名糜疳。见《外科启玄》卷八。多由阳明湿火薰蒸而发,常见于小儿。症见口内腐溃,或连及咽喉,疼痛不适,饮食有碍,或形瘦,腹胀泄泻,手心热等。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

  • 疳胀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见丁奚条。

  • 循经性疼痛

    见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条。

  • 支改斋

    【介绍】:见支秉中条。

  • ①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物放在清水或其他液体(醋、药汁等)内煎煮。如芫花用醋煮,可减弱其毒性;朴硝与白萝卜同煮成玄明粉。②即煎药法。详该条。

  • 胃气丸

    《世医得效方》卷四方。硫黄(入猪肠内,缚两头,以米泔、酒、童便各一碗煮干一半,取出,先断秽气,控干)、人参、茯苓各一两,半夏(汤洗去滑)五两,煅石膏(一法同硫黄煮)一分。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炊饼为丸,

  • 起坐生花

    证名。指久坐突然起立时眼冒星花之证。见《古今医统》。亦称坐起生花。多因肝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证治准绳·杂病》:“(目)内外别无证候,但其人动作少过,起坐少频,或久坐,或久立、久眠、久视,便觉头眩目

  • 冻烂疮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肌肤柔脆,抵抗力弱,冬月寒气侵袭,易致局部皮肤皲裂,久而生疮,或痒或痛,焮赤红肿,破出脓汁。多见于两耳或手足间。以外治为主,可用蜀椒和盐入酒煎之,乘热蘸涂患处;或用

  • 白蔻仁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白豆蔻之处方名,详该条。

  • 睫毛的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