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恶心痛

中恶心痛

病证名。指中邪毒秽恶之气所致的心痛。见《外台秘要》卷七。《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夫中恶心痛者,由人脏腑气虚,精神衰弱,为毒邪鬼气之所中也。……邪毒之气,入于脏腑,攻击于心络,故令心腹刺痛也。”《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六:“若心气不足,精神衰弱,邪恶之气,因得干止,连滞心络,令人气不升降,卒然心痛如刺,闷乱欲绝者,中恶心痛也。”《张氏医通·诸痛门》:“卒中恶心痛,用苦参一两,酢煮顿服;老弱者,分二三服;若脉微欲绝,手足逆冷肉桂一两,水煮分三服,效。”亦可用赤芍药散、大黄散沉香散犀角汤等方。参见注心痛条。

猜你喜欢

  • 畏火

    少阳相火。《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张景岳注:“少阳相火用事,其气尤烈,故曰畏火。”

  • 乳薯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山海螺之别名,详该条。

  • 双解汤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肉桂、大黄、白芍药、泽泻、炒牵牛子、炒桃仁各一分,甘草半分。为粗末,每次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日二次。治便毒,内蕴热气,外挟寒邪,精血交滞,肿结疼痛。

  • 王锡錱

    【介绍】:清代医家。字文选,又字亚拙,号席珍子,又号亚拙山人。万邑(四川万县)人。撰有《医学切要全集》(1847年刊行)、《存存汇集医学易读》(1849年)。

  • 药性纂要

    药物学著作。4卷。清·王逊撰。刊于1694年。本书选取《本草纲目》中597种药物,另新增9种共606种,叙述简要,并附评注。

  • 兼证

    兼挟的病证。按感受病邪及其相应的证候分主次,次者为兼。《温热论》:“(温邪)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此风和湿均属温热的兼证。又病之主证未除,又出现新的症状,

  • 耳孔

    七窍之一。外耳道出口的孔窍。参见七窍条。

  • 发指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天蛇头。证治见指疔条。

  • 攀索叠砖

    正骨方法。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用绳横结挂于高处,下叠砖左右各三块,患者立于砖上,双手攀绳,医者按扶患部,助手抽患者足下一砖,令患者直身挺胸,少顷再各抽一砖,如法三次,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则椎骨陷

  • 蒲黄草

    出《经效产宝》。为香蒲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