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诗词古文>方文生平

方文生平介绍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安徽安庆府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方大铉长子。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与复社、几社中人交游,以气节自励。方文之诗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著有《嵞山集》。>>查看方文的诗词古文

生平

  方文为方大铉长子,方德益第13世孙。明朝桐城方氏,是一大家族,以仕官、治学称于世者甚多。方大铉,万历进士,任户部主事,在方文七岁时去世。其侄方以智(比方文大一岁)与其同学十四年,二人在明代已有声名。在明代,方文仅为诸生,未及出仕,朝代更替,入清后以气节著,靠游食、卖卜、行医或充塾师为生,但交游遍朝野,名流无不与之交往。

  方文卒后葬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单桥小山脚下陈泗水家山,乙山辛向。大妇左氏,左光斗女,生卒未详,葬家乡桐城龙眠山碾玉峡。继配汪氏,葬夫合墓。侧室金氏,葬江宁单桥萧家园。

  方文自号嵞山,将诗集命名为《嵞山集》,已深含不忘故国之意。“嵞山在怀远县城外,周世宗望之,谓濠州有王者气。”后来,果然朱元璋起家濠州,定鼎大明。方文自号嵞山,即不忘大明也。

文学成就

  方文著有《嵞山集》十二卷,续集《四游草》四卷(北游、徐杭游、鲁游、西江游各一卷),又续集五卷,共二十一卷。方文之诗以甲申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学杜,多苍老之作;后期专学白居易,明白如话,长于叙事,其独创的“嵞山体”在诗词学界有重要影响。孙枝蔚谓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陈维崧谓其“字字精工费剪裁,篇篇陶冶极悲哀。”李楷谓其“朴老真至,”纪映钟谓其“坚老纯熟,冲口而道,如父老话桑麻,不离平实,却自精微。”李明睿赞其“妙于序事,……盖天下之景多同则情各异,情或同而事各异。尔止妙于序事,故其诗千态万状,无一字相同,良有以也。”

诗作轶事

  方文幼年不同凡响。左光斗被擢为御史时,候命归里。方大铉与之友善,设宴款待。酒至半酣,左注意到站在大铉身边玩的小男孩,双目流转,浑身灵秀。知是大铉之子方文,年方六岁。便问他常读何书,方文答:“常读杜诗。”“能颂《秋兴》否?”“能,但请赐一杯酒。”方文手持酒杯,放声吟诵。每吟一篇,就喝一杯,如是者八。方文吟诗音节激越,意态优雅。左公惊喜有加,掀髯起舞。当即定下婚约,将长女许配于方文。方文果不负左公期望,振羽诗坛,名播四方,与方贞观、方世举并称“桐城三诗家”。

猜你喜欢

  • 张齐贤

    张齐贤(942年—1014年),字师亮。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北宋名臣。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张齐贤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通判、枢密副使、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司空等职,还曾率领边军与契丹作战,颇有战绩。为相前后二十一年,对北宋初期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史称其“四践两府、九居八座,晚岁以三公就第,康宁福寿,时罕其比”。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张齐贤去世,年七十二。追赠司徒,谥号“文定”。有《书录解题》、《洛阳搢绅旧闻记》传于世。

  • 李师中

    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郓城),宋代词人。《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珠溪诗集》,词存《菩萨蛮》一首。

  • 郭崇仁

    郭崇仁,字永年,并州太原人,郭守文之子,真宗章穆皇后弟也。淳化四年,补左班殿直,迁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章穆崩,特除庄宅使、康州刺史,再迁宫苑使、昭州团练使。丁母忧,起复云麾将军,拜解州团练使,改蔡州,擢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贺州防御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以疾落军职,改磁州防御使。卒,赠彰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崇仁虽外戚,朝廷未尝过推恩泽,其为解州团练使十年不迁,尝除知相、卫二州,皆辞不行,盖性慎静,不乐外官也。另有曾孙郭献卿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尚冀国大长公主(仁宗第十二女)。

  • 吴均

    吴均(469年—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 叶廷珪

    叶廷珪,高宗绍兴中知福清县,召为太常寺丞,迁兵部郎中。十八年(一一四八),以左朝请大夫知泉州,后移漳州。著有《海录碎事》二十二卷。事见《宋史翼》卷二七、《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四。

  • 周权

    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

  • 张大节

    (1121—1200)金代州五台人,字信之。海陵天德三年进士,调崞县丞。世宗时为横海军节度使,筑黄河故道堤防,以御北决之水。章宗时,累知大兴府事,终震武军节度使。赋性刚直,果于从政,又善弈棋,当世第一。

  • 石象之

    石象之,生卒年不详,北宋文人。字简夫,越州新昌(今属浙江)人,石待聘之子。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

  • 卢文纪

    卢文纪(876-951),字子持,京兆万年人。(案:此下有阙文。)长兴末,为太常卿。文纪形貌魁伟,语音高朗,占对铿锵,健于饮啖。举进士,事梁为集贤殿学士。唐明宗时,为御史中丞,迁工部尚书,贬石州司马。久之,为太常卿。奉使于蜀,过凤翔,废帝时为节度使,见文纪奇之。后入立,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周时进司空。诗一首。

  • 朱思本

    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元代地理学家。生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祖父以科举入仕,任淮阴县令。父不仕。入元后,家庭开始破落。至元十二年(1275)底,抚州被元军占领。宋亡之痛,笼罩着朱思本一家,长辈们抱着与新皇朝不合作的态度,坚决不仕元。长辈们厌世遁迹、薄视名利的处世心态,对年幼的朱思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思本在谢绝了李孟劝他返儒入仕之后,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考察活动。经过10年的努力,他终于绘成“长广七尺”的《舆地图》,后刻石于上清之三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