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蘭
读音:Duōlán
【源】 代北姓。北魏时多兰部大人,以部为氏(7,12,27,60)。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后魏初多兰部大人,因氏焉。”此当以部为氏。
【源】 代北姓。北魏时多兰部大人,以部为氏(7,12,27,60)。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后魏初多兰部大人,因氏焉。”此当以部为氏。
读音:Tónggǔ《姓氏词典》 引 《姓氏考略》 收载,未详其源。(按:查《姓氏考略》未见“同古”条,姑存疑以待考。)
读音:Guī【源】 ①鞮氏之后避事居鲑阳,改姓鲑氏(12,15,17,60)。②本姓圭,改为鲑氏(15,63)。【望】 陈留(17,418)。【布】 清时陕西澄城有此姓(60,62)。今大陆仍有此姓(
读音:luò【源】 ①古有洛国,系黄帝庶子禺阳之后,灭于商,子孙以国为氏(17)。②其先为落氏,后去草为洛氏,见《姓苑》(12,60)。【望】 绛郡(17,418)。【布】 浙江上虞(279)、台湾桃
读音:zǐ kuān郑公族有子宽氏。(见《路史》)
读音:Zhuó/Jwo【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4)。
读音:Cìdì/Tzuti【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读音:Sūpǔ【综】 土族姓。世居青海互助县。系辽金时河西走廊游牧部落阻卜(亦称阴山鞑靼)之译名。当以部为姓,汉姓为苏(195)。
读音:Ténɡdònɡ【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孟连公信区公良村(161)。
读音:mài南海麦氏,皆麦铁杖之后。(见《岭表异录》)麦,高要始兴有此姓。(见《尚友录》)▲<隋>麦铁杖,始兴人,开皇中车骑将军。<明>麦育,饶平人,崇祯时沔阳知州。
读音:Wǔ【源】 见《姓苑》(21,24)。【人】迕春,明时高邮人,贡士,嘉靖间任山东文登县丞(21,24)。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于《姓苑》,未详其源。明代有迕春,高邮人,贡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