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集拓新出汉魏石经残字二篇

集拓新出汉魏石经残字二篇

(拓本)罗振玉(1866-1940)编次。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其后自号雪堂、永丰乡人、松翁,1866年生於江苏淮安,但不喜以淮安人自居,故其著书恒题“上虞罗振玉”。学术上,在保存内阁大库明清史料、甲骨文字的考释与传播、敦煌文献的整理、汉魏木简、石经的整理研究、古明器的研究等方面多有贡献。此书专取吴兴徐鸿宝及罗氏自藏之石经集拓而成。计《周易》二石,四十八字。《尚书》二石,十八字。《鲁诗》二十六石,二百零五字。《仪礼》十二石,一百七十字。《礼记·王制》一石,二字。《春秋》八石,一百零五字。《公羊传》五石,二十三字。《论语》七石,三十字。《校记》二石,十三字。《后记》一石,二字。《急就章》一石,四字。不知经名的有四十二石,八十四字。魏石经有《尚书》之《尧典》一石,四字。《咎繇谟》七石,七十三字。皆品字式。《多士》一石,三十三字。《君奭》一石,二十四字,不知篇名的六石,三个字。《春秋经》有《闵公二年》一石,四字。《僖公十六年至十七年》一石,三字。《僖公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一石,七字。《文公十年至十一年》一石,三十一字。不知篇名的二石,九字。此外尚有不知经名的三石,四字;古文体一石,四字;古、篆两体二石,十八字。总计汉、魏石经六百七十四字。其中有与今本经文不同的。如《周易》之《贲·初九》“舍车而徒”,石经“车”作“舆”。《剥·六三》:“剥之无咎”,石经作“剥无咎”。《尚书·尧典》的“汝作秩宗”石经作“汝秩宗”;“三十徵庸”作“卅徵庸”。《鲁诗》之《邶风·终风》“虺虺其雷”,石经“雷”作“”,与《广雅·释天》同。《邶风·击鼓》“死生契阔”,石经“契”作“挈”。《经典释文》云:“契,本亦作挈。”与敦煌本毛诗同。《邶风·谷风》“我躬不阅”,石经作“我今不说”。《礼记·表记》郑注引作“我今不阅。”《周颂·良耜》“载筐及筥”,石经“筥”作“籧”。“其饟伊黍”,石经“饟”作“饷”。《礼记·郊特牲》注所引《诗》同。《仪礼·乡饮酒》“坐奠爵于篚”,石经无“爵”字,而郑注却说“今文无‘奠’。”胡承珙《仪礼古今文疏义》曰:“郑注当云‘今文无奠下爵’,传写脱‘下爵’二字。”其说与石经正合。又“篚”字石经作“匪”,与胡说亦合。又“遵者降席”,郑注:“今文‘遵’为‘僎’。”与石经合。又末行的“北面鼓”三字,乃是记文,由前一行的开头计数至此得二百余字,不应行次相连。由此可知《仪礼》经、传的章次古文、今文亦有差异。《春秋经·成公四年》“郑伯坚卒”,石经“坚”作“”,与《玉篇》合。只是《玉篇》误为“方”。《襄公二十九年》“郑公孙段”,石经“段”作“万”。其偏旁残缺,不知何字。魏石经,《尚书》之《君奭》,“天弗庸释”,古文借“泽”为“释”。而《多士》篇“罔不配天其泽”,古文“泽”作“”,可知石经古文“泽”有二体。又“先王勤家”,古文以“慬”为“勤”,与《古文四声韵》所引古《老子》“勤”字作“”相合。这些都是校经的重要根据。

猜你喜欢

  • 庭诰

    一卷。南朝宋颜延之(384-456)撰。清马国翰辑。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少孤贫,好读书。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卒赠散骑常侍。诗人,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今《隋书·经籍志》有其《颜氏纂

  • 春秋取义测

    十二卷。清法坤宏(1698-1785)撰。坤宏字直方,一字镜野,号迂斋,胶州(今山东半岛)人。乾隆时举人,官大理评事。治学以王阳明为宗,博通群经,尤深于《春秋》,著有《学古编》、《纲目要略》及《春秋取

  • 洞庭湖志

    ①十四卷。清陶澍修,万年淳撰。陶澍,详见《江苏水利全书》。万年淳,字弹峰,华容举人,博学多文。嘉庆二十年(1815),陶澎在都宫侍御时,有前长沙郡守沈廷瑛举叶世基所辑《洞庭湖志》稿,乞为划定。因巡城无

  • 演山集

    六十卷。宋黄裳(1044-1130)撰。黄裳,字冕仲,自号紫元翁,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政和间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时行“三舍法”,裳曾上书谓:“宜近不宜远,宜少

  • 论语郑注

    十卷。清宋翔凤(1776-1860)辑。宋翔凤字于庭,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生辑著颇丰,合为《浮溪精舍丛书》。《隋书·经籍志》载《论语》十卷,郑玄注。《论语郑注》梁、陈时与何氏并立于学官,但郑学

  • 驴背集

    四卷。清胡思敬(见《退庐诗集》)撰。。此编均七言绝句。每首附注时事,颇多轶闻,足备史乘之采择。如卷四纪孝钦后为群小所挟,欲久居西安,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合疏力谏云:“一丸安可塞函关,杜宇声声唤帝还。

  • 周易本义补说

    五卷。清蔡绍江撰。蔡绍江字伯澄。蕲水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历官刑部郎中。此书是蔡绍江奉父之命对朱熹《周易本义》所作的补注。因此其书体例为经文之下先列本义之注,蔡氏补说则低一格附于朱注之后。

  • 阅藏知津

    四十八卷。明代释智旭编撰。智旭生平事迹详见《灵峰澫益大师宗论》辞条。《阅藏知津》一书,为目录体佛学之书。自明崇祯八年至清顺治十一年(1635-1654)历时二十年成书。编撰此书的目的在于使阅读藏经的人

  • 石泉县志

    十卷,清赵德林修,张沆纂。赵德林字小山,华阴人,拔贡,曾任石泉县知县。张沉字槎仙,成都人,举人,石泉县训导。石泉县志,创修于康熙年间县令田邰茁,然仅十四页。县令林逢春续之,仍未成书。乾隆二十三年(17

  • 吕氏笔弈

    八卷。明吕曾见(生卒年不详)撰。吕曾见,字眉阳,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由贡生官西安县教谕。书首有方应祥、邹维琏、汪庆伯、吕奇策序,诸人皆为万历中人,由此而知吕曾见也是万历中人。前二卷多说经义,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