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王氏经说

王氏经说

六卷。清王绍兰(详见《周人经说》)撰。本书卷一为《周礼》,卷二为《礼记》,卷三,卷四、卷五为《左传》,卷六为《公羊》、《穀梁》。其考订经义,颇多可取之处。如“共簠簋”一条,认为《毛传》据内因此簋圆簠方,《说文》据外所以簋方簠圆,这是因为所拓内外不同的缘故,并非方圆不同。“子羔之袭也玄冕”一条,郑注:“玄冕,大夫服。未闻子羔何为袭之”,绍兰认为《史说·卫世家》有:“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集解》引贾逵说:“子羔,卫大夫高柴”,那么子羔曾为大夫,因此得袭玄冕。郑说“未闻”,大概是偶然未曾顾及。此说明确。“郑弃其师”一条,认为《经》上写郑明责文公,其师即文公之师,那么弃其师文公为首恶,因此称国以见义,左氏只说“郑人恶高克”,《穀梁传》称“恶其长”,也是责克之词。《公羊》微现其意,而说“恶其将”,仍与《左传》、《谷梁》相同,都不合乎《春秋》直书“郑”的本义。《郑风》清人叙说:“刺文公也”。诗人专刺文公,正与《春秋》责备文公用意相同。因为危国亡师,罪在高克,而进退高克不以礼,道其本,则在文公,所以说危国亡师之本。可见《诗》与《春秋》互为表里,其义较三传为长。这一见地中情合理。按刘向《说苑·君道篇》:“夫天之生人也,盖非以为君也;天之立君也,盖非以为位也。夫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顾,是不承天意,忘其在位之所以宜事也。”因此,郑伯厌恶一人而兼弃其师,所以《春秋》有夷狄不君之词。子政是传《穀梁》学的人,这一定是《穀梁》学先师遗说,范宁《集解》失其要旨。至于辨析《公羊》“讥二名”一条,似乎尚未能领悟传意。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称本书:“实事求是”,“于礼学尤所用心”。有潘氏功顺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初编·总类)。

猜你喜欢

  • 郭中丞行述

    一卷。清郭襄之等撰。襄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官任平朔府知府。此书所述为其父郭梦星(?-1854)生平。梦星字文与,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由知县升至山西布政使,

  • 铁桥金石跋

    四卷。清严可均撰。严可均(1762-1843),字景文,号铁桥,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文字学家。嘉庆举人。研究文字音韵之学。主要著作有《说文声类》、《说文校议》、《铁桥漫稿》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 知命录

    一卷。明陆深撰。陆深生平见《玉堂漫笔》条。《知命录》一书以记录秦蜀的山川名胜的内容居多,是陆深于嘉靖十三年赴四川任左布政史的途中见闻编就。书名之所以叫《知命录》,是因为当初授职陕藩,路经杨州蜀冈,因诧

  • 聚课琼珠诗对

    九卷。不著撰姓名。亦不详其出书的时代。其书全以浅俗对句分类编次。每类之中,又分一字、二字、三字、四字等目。约为乡村塾学启蒙之本。

  • 正学隅见述

    一卷。清王宏撰(详见《周易筮述》)撰。宏撰认为,对于周敦颐无极之说,陆九渊等相与辩论于前;对于朱熹格物之说,王守仁等相与究诘于后,诸儒聚讼,数百年未休,大抵尊朱者全斥陆、王为非,尊陆、王者则全斥朱子为

  • 寸阴丛录

    四卷。清姚莹(详见《识小录》)撰。是编乃姚氏罢官流放蓬州时,读书偶有所得,随笔抄录之作。共九十二条。各条多引一书证另一书所记之伪,间或发表评论,陈述自己观点,每叙一事都务求详赅,品评津津乐道,概因其罢

  • 中国天主教传教史

    不分卷。西欧德礼贤(生卒年不详)撰。德礼贤耶稣会士,国籍未详。过去叙述天主教流传中国情况之书很多,有《圣教信证》、《道学家传》、《正教奉褒》、《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等,然而这些著作不是失之简略,即失之舛

  • 律吕质疑辨惑

    旧本题句曲山人伯勤甫撰。伯勤本是朱载堉的表字。可能是朱载堉在作了《律吕精义》之后,又作此书以简括要义,与所谓《律吕精义》及正论互相阐发。《千顷堂书目》对此书未作著录。清抄书附于《律吕正论》之后,是书于

  • 狯园

    十六卷。明钱希言(约1612年前后在世)撰。钱希言,字简栖,吴县(一作常熟)人。生卒年不详。钱希言博览好学、刻意为诗、恃才负气,人争避之,卒以穷死。著有《戏瑕》等。《狯园》是一部记叙当时神怪之事的笔记

  • 南园漫录

    十卷。明张志淳(生卒年不详)撰。张志淳自号南园野人,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祖籍云南。明成化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撰有《永昌二芳记》等书。《南园漫录》共十卷,书首有作者正德十年自序,自序中称:此书乃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