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雅

广雅

十卷。三国魏张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揖字稚让,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东北)人,太和(227-233年)中官博士。后魏江式《论书表》曰:‘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也;然其《字诂》方之许篇,或得或失矣。’”江式《论书表》出自《魏书·江式传》。又唐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张揖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魏太和中为博士。”《隋书·经籍志》著录《广雅》三卷,亦题“魏博士张揖撰”。张揖事迹不见于《魏书》及《南北史》。以上材料虽语焉不详,但姓名、时代、著述并无疑说。《广雅》为张揖所撰无疑。揖所著他书,皆亡佚不传。《广雅》又称《博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隋秘书学士曹宪为之音释,避炀帝讳,改名《博雅》,故至今二名并称,实一书也。”新旧《唐志》俱载《广雅》四卷、曹宪《博雅》十卷。张揖原书本三卷,后传写析其篇目而成四卷;曹宪随文附注之本更析为十卷。宋晁、陈书目及《文献通考》皆止载《博雅》十卷,是宋时无注本已亡佚不传,止有曹宪音释之《博雅》传世,揖原文附注以存,未尝逸,亦未尝阙。明天启(1621-1627年)中郎奎金辑《五雅全书》始复称《广雅》。然明后尚时称《博雅》,如《汉魏丛书》、《康熙字典》等。曹宪音释本随文附注,至清王念孙始取音释别为一卷附于后,此本非唐宋以来相沿之旧矣。《广雅》为广《尔雅》而作,故其编撰体例一仍《尔雅》之旧,自《释诂》至《释兽》凡十九篇。然各篇范围有所扩展,如《释亲》增形体,《释器》增饮食,《释水》增舟楫等。《广雅》对《尔雅》的增广包括两个方面:一增补《尔雅》所未收的语词名物,凡先秦两汉经传子史诗赋医书字书所有,而不见于《尔雅》者大多搜罗在内;二《尔雅》已收之词,则补充说解,以求义项完备无阙。如《尔雅·释山》曰:“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广雅·释山》则曰:“岱宗谓之泰山,天柱谓之霍山,华山谓之大华,常山谓之恒山。”各举异名,以补《尔雅》所未备。张揖《上广雅表》所云:“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皆增补之。《广雅》保存了古词古义,是阅读训释周秦典籍的凭依,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曰:“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逸不传者,可借以窥其端绪;则其书之为功于诂训也大矣。”《广雅》还收录了汉以后之诂训名物,反映了词汇词义的发展变化,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曰:“汉以后之训诂名物,亦颇有之,可以见社会文化进步之迹。”《广雅》的训诂体例与《尔雅》大体相似,一般词语采用“通训法”,大多为数词一训者,亦有一词一训者。解释各种名物,则多采用下定义方式,往往还要与相关事物比较之。《广雅》亦有声训之例,如《释言》:“卦,挂也。”“天,颠也”。“水,准也。”《广雅》词条安排,与《尔雅》相近,如《释诂》前六条训为“始也”、“君也”、“大也”、“有也”、“至也”、“往也”,与《尔雅》一致;《释亲》以“父”、“母”始,亦与《尔雅》一致;但因两书所收语词多不同,故词语顺序不能尽同。《广雅》为《尔雅》之后“雅书”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但亦有不少缺点错误,其中有先儒误说,而稚让沿误不改者;有稚让误释者;说解过于简略;体例亦不够严整。《广雅》传本讹脱甚多,曹宪往往据误字音释,以致误上加误。《广雅》向无善本,鲁鱼亥豕,谬种流传,唯明毕效钦本较善,王念孙曰:“《广雅》诸刻本,以明毕效钦本为最善”(《广雅疏证》)。清有卢抱经校明刊本、顾千里以影宋本校明刊本、艺林山房本。最善之本为王念孙校订之本。

猜你喜欢

  • 逸民传

    二卷。明皇甫濂(1507~1560)撰。旧本题皇甫涍撰,但考《明史·艺文志》及《江南通志》均有皇甫濂《逸民传》二卷,传写误笔,皇甫涍为皇甫濂兄。皇甫濂,字子约,一字道隆,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嘉

  • 玉环厅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杜冠英、胥寿英修,吕鸿焘纂。杜冠英署同知。胥寿英同知。吕鸿焘新昌举人。玉环孤悬海外,其地旧属乐清、太平,明代曾几次弃之。清雍正间,设立厅治,始创志四卷。最初无文献可寻,有之也在乐清、

  • 周易消息

    十四卷。清纪磊撰。纪磊字位三,号三斋。乌程人。作者研究三十年,此书是其代表之作。卷首为凡例及卦图,卷二至十四则依经传次序作注。大体用王弼本。又参用郑玄本,把文言放在系辞后说卦前。作者认为,杂卦为文王所

  • 经心书院经解

    二卷。清左绍佐(?-1914在世)辑录。绍佐字季云,号笏卿、竹笏生,湖北应山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官广东南韶连道、雷琼道。绍佐曾任武昌经心书院掌教,此编即辑录一年课士之作而成。其题目有“郑

  • 青溪遗稿

    二十八卷。清程正揆(1604-1677)撰。程正揆,初名正葵,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入清后更今名。孝感(今属湖北)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入清后,官任光禄寺丞、工部侍郎等。顺治十四年(1

  • 春秋通例

    一卷。唐陆希声撰,清马国翰辑。希声,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博学善属文,通《易》、《春秋》、《老子》,论著甚多。商州刺史郑愚辟为僚属,后隐于义兴,召为右拾遗,出为歙州刺史。昭宗召为给事中,拜户部侍郎、

  • 竹云题跋

    四卷。清王澍撰。王澍,详见《禹贡谱》条。王澍长于书法,工于鉴别,而于源流同异,考证尤为详尽。此书系临摹古帖题跋,编撰而成。他结合书法与史事,提出了自己一些看法,大体都有根据。如钟繇荐季直表,祝希哲曾误

  • 考证竹书

    十三卷 清孙之騄撰。孙之騄事迹详见《尚书大传》条。是书以沈约新注《竹书纪年》未为详备,因采摭诸书别为之注。然之騄爱博嗜奇,多所征引,而不能考正真伪。沈约注出依托,尚能知伊尹自立之诬,太甲杀伊尹之妄。之

  • 印典

    八卷。清朱象贤撰。朱象贤号清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它不详。此书采录印玺故实及诸家论说。分十二类,为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实、综纪、集说、杂录、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后有康熙六十一年(172

  • 孙玉庭自记年谱

    又名《寄圃老人自记年谱》。一卷。清孙玉庭(1753-1834)自述。玉庭字佳树,号寄圃,山东济宁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检讨,河东兵备道,广西盐法道,广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广西、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