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

三卷。宋代释赞宁(919-1001)撰。赞宁生平事迹详见《宋高僧传》辞条。《大宋僧史略》一书,亦简称《僧史略》,虽名为僧史,事实上是佛教事物及佛教典章制度的起源和沿革的记载。赞宁受宋太祖之命编修此书,根据每卷目录下注有“咸平二年(999)重更修理”文字记载推断、大体作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大宋僧史略》一书共分五十九门。上卷二十三门,从佛降生的年代开始,记载三宝的东传、三藏的翻译、寺宇的创建、中国人出家、服装、受戒、斋忏、礼节、讲经、注释经律论、传禅观、密教、以及西行求法等的起源。中卷十七门,从检约僧人的僧制起,记载行香、唱导、赞呗的缘起、僧官的设置、国师的封号、僧官的俸禄、官辖僧尼的机构、以及在朝廷的班位和内道场等的起源。下卷十九门,从皇帝诞辰僧人讲论经义,到赐紫衣、师号、授官秩、筑戒坛、结法社、赠谥号、对国王的称谓、戒坛的班位、出售度牒、盛经的七宝案、城门置天王像、上元节放灯、以及摩尼教等的起源,最后以总论一篇作结束。对于研究佛教史和佛教制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此书记述广泛,考证也较严密,订正了一些史实错误。但也存在某些记载错误,如关于释迦的降生年代,在结论上承袭了周昭王时代降生这种不正确说法就是其中一例。本书中还记载了赞宁一些个人见解。他明确提出皈依佛门之人学习各种知识的重要,主张释子不但要经佛业,也应该钻研儒、道教理。主张佛、儒、道三教要和平相处,帝王对三教不应偏废。认为修禅要根据教乘,不应以利口欺人。在“封授官秩”条中,认为释子竞争官阶,“胡不养其妻子,跪拜君亲”。在“度僧规秩”条中,认为国家出售度牒,以供军需,是败坏佛教的弊举。这些言论见解反映了五代至宋初佛教在社会上和思想上的一些情况。现见载版本有宋藏经本和释法道重刻本。

猜你喜欢

  • 鰕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视上路人,势利惟是谋。高念翼皇家,远怀柔九州。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 十三经音略

    十二卷。清周春(1729-1815)撰。周春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浙江海宁(今海宁县)人。乾隆甲戌进士,官广西岑溪知县,在任期间,革除陋规,全不扰民,有古循吏之风,因忧离职。归家三十余年,潜心

  • 张泗州事辑

    一卷。清张穆(详见《顾亭林年谱》)撰。谱主张佩芳(1732-1793),字荪圃,号卜山,山西平定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历任安徽歙县、合肥知县,寿州、泗州知州等官,著有《陆宣公翰苑集注》、

  • 兖州府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图考一卷。清觉罗普尔泰修,陈顾纂。觉罗普尔泰,满洲人,出身举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任兖州知府。陈顾,官至户部给事郎中。觉罗普尔泰掌兖州后,见府志自金一凤续修后,距当时又四十余年

  • 史裁

    二十六卷。明吴士奇撰。士奇字无奇,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生卒年不详。该书随意抄录史文,上自《春秋》,下迄《元史》,杂采旧论,间以己意。有陈邦瞻、吴勉学

  • 乐清县志

    八卷,首一卷。清徐化民修,林允楫、鲍易纂。徐化民,康熙年间乐清县知县。此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刻本。全书八卷首一卷,卷首为图、凡例。卷一星野、疆域、山川。卷二建置、沿革、城池、公所、学校、祠祀、风

  • 毛诗名物释

    不分卷。清焦循(详见《诗陆氏疏疏》)撰。此书视其手稿,颇多残缺,初名《毛诗多识》,后又用丹笔改为今名。篇中虽分释为二十,或仅二三页,多不成卷。书末自记有云,辛亥(1791)九月初二日录毕,此书作之八年

  • 白氏长庆集

    七十一卷。唐白居易(772-846)撰。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贞元进士,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后因得

  • 雨窗集

    残存五篇。话本小说集,明洪楩编刊的话本小说总集《六十家小说》(今刊书名《清平山堂话本》)中首集。残存五篇为:《花灯轿莲女成佛记》、《曹伯明错勘赃记》、《错认尸》、《董永遇仙记》、《戒指儿记》,多是宋元

  • 杨海梁自叙年谱

    一卷。清杨国桢(详见《杨忠武公年谱》)自述。此谱自记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谱主卒前数月,记仕历及家事为主。谱中多涉及其父杨遇春事,如所记速战阵式之类,皆《杨忠武公年谱》中所未及。其卒前数月行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