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四书说

四书说

六卷。清吴嘉宾(1803-1864)撰。嘉宾字子序,江西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清古文家,官至翰林院编修,著有《求自得之宝文钞》、《尚絅庐诗钞》等。是书《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二卷,《孟子》二卷。首有自序,《大学》不用《朱子章句》,而遵旧本。《孟子》七篇每篇分上下,仿赵氏体例。每篇各有篇叙。《梁惠王》上下篇都是孟子告当世的诸侯;《公孙丑》上下篇皆记孟子在齐时所论治国之道,立身之节;《滕文公》上下篇皆孟子与当世之士辩者;《离娄》上篇言仁,下篇言义;《万章》上篇言圣人行仁义之心,下篇言圣人居世之迹;《告子》上篇言性,下篇杂举问答之辞;《尽心》上篇言性,而推之事天立命,下篇总结七篇的大指。考其所说,虽偏于义理,而每与朱子立异。其特创的是把《论语》两章连解,如“林放问礼之本”下连“夷狄之有君”,“可与共学”下连“唐棣之华”等,如此之类尚多。两章连解,古注疏中偶见,也见于毛奇龄《论语稽求篇》,但均不如吴嘉宾申说详明,不流于穿凿附会。该书有咸丰二年(1852)刊本。

① 一卷。清庄存与(1719-1788)撰。存与字方耕,江苏常州人。清经学家,著有《春秋正辞》、《四书说》等。是书与朱子言理显相矛盾者,朱子推阐濂溪太极无极之义,存与则谓天为极,无极则无天;朱子谓性与天道,终日所言,无非此理,存与则谓夫子言性与天道,特著于系辞;朱子谓隐为体之微,无声无臭,具为天道之不显,存与则谓显,无不显,无声无臭;朱子分气质之性、义理之性为二品,存与则谓夫妇之有愚不肖,类也,习也,非天也。其所说不免流于空泛,驳而不醇书后有门人蒋彤跋,称归本六经,得汉人之学而深造之,稍溢美。该书有道光刊《味经斋遗书》本。② 十卷。清郝宁愚撰。宁愚字希柴,山东祝阿(今山东历城)人。是书首有沈德潜、周玉章、柳继楻序,又有贾琰作《宁愚传》,宁愚自作凡例。《大学》一卷,《中庸》一卷,《论语》四卷,《孟子》四卷,笃遵朱注,揣摩于神理血脉之间,务求其合。与他讲不同者,使连节白文,成为一气,不以分注隔;小注也连节一气,不以白文及分注隔。其说义理,主简括清醒。为举业家作文而设,非治经之书。该书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猜你喜欢

  • 四鉴录

    十六卷,清尹会一撰。尹会一字元孚,号健余,博野(今河北省博野县)人。雍正年间进士。曾任襄阳府知府之职,有惠政;官至吏部侍郎,为学务在力行,于古今人学术纯驳,审择之而未尝攻斥。著有《君鉴》、《臣鉴》、《

  • 初寮集

    八卷。宋王安中(1075-1134)撰。王安中字履道,中山曲阳(今河北定县)人。进士出身,累擢尚书左丞,出知燕山府,除大名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安置象州,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少时曾师苏轼于定武,未

  • 王文端奏疏

    四卷。王家屏撰。王家屏(1536-1603),明山西大同山阴人,字忠伯,号对南。隆庆戊辰(1568)进士。万历(1573-1620)初进修撰,充日讲官,再迁侍讲学士。十二年(1584),以吏部左侍郎兼

  • 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

    四卷。清钱坫撰。钱坫(1744-1806),书法家。字献之,号十兰,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官乾州州判,对地理和文字学钻研颇深。善篆书,宗李斯,取法李阳冰,沉着苍劲。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斠诠》、《十

  • 心响往斋用陶韵诗

    二卷。《壬癸诗录》一卷。《于南诗录》二卷。清孔继(?-1858)撰。孔继字宥函,山东曲阜人。生年不详。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刑部主事,改南河通判。归养后时逢太平军进攻,江浦大营失陷而阵亡。其人

  • 黔娄子

    一卷。原题周黔娄先生(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黔娄先生,战国时齐人。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黔娄子》四篇,题下注称黔娄先生:“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之下。”又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黔娄先生

  • 逢辰记

    一卷。作者不详。记载宋大臣吕颐浩事。《四库提要》考其当为颐浩后人所作。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 二李经说

    一卷。清李光墺、李光型兄弟合撰。李光墺(生卒年不详),字广卿,福建安溪(今安溪县)人,李光地从弟,好读书,曾在高学山中结茅为屋,潜心苦学,康熙辛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国子监司业充纂修三礼官,享

  • 解字小记

    一卷。清程瑶田撰。是编刊洪印绶跋文一篇及文章十一篇:一《读书必先解字举略》、二《字林考逸书后》、三《看篆楼印谱序》、四《说文引经异同序》、五《说文统系图跋》、六《秀采采三字义说》、七《果蠃通义说》、八

  • 冠豸山堂文集

    三卷。清童能灵(1683-1745)撰。能灵字尤俦,号寒泉。连城(今属福建连城县)人。诸生。笃嗜理学,乾隆时,主漳州芝山书院。著有《冠豸山堂文集》、《周易剩义》(已著录)。此集共三卷。本集刻本一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