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历史人物>董仲舒

董仲舒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生卒】:前179—前104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任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他以贤良上《天人三策》,建议非孔子之学,皆绝其道。武帝采纳其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以后两千余年思想正宗。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连结成一体,形成一种封建神学思想体系。宣扬“天人感应”说与“君权神援”论。提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主张抑制兼并,设立太学。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病免。著有《春秋繁露》。(,参见《史记)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生卒】:前179—前104

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任博士。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他以贤良上《天人三策》,建议非孔子之学,皆绝其道。武帝采纳其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以后两千余年思想正宗。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之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连结成一体,形成一种封建神学思想体系。宣扬“天人感应”说与“君权神援”论。提倡“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并主张抑制兼并,设立太学。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后病免。著有《春秋繁露》。(,参见《史记)


【生卒】:前179—前104

【介绍】:

西汉信都广川人。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学术之先声。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书。其学以儒学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形成“天人感应”神学体系。以天道与人事相比附,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皆出于天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猜你喜欢

  • 毕师铎

    【生卒】:?—888【介绍】:唐曹州冤句人。僖宗乾符初,与里人王仙芝聚众陷曹、郓、荆、襄。仙芝死,隶黄巢。后降高骈,从骈败巢于浙西。后骈惑于吕用之,师铎乃自称大丞相,与郑汉璋、张神剑等攻骈于扬州,杀之

  • 有扈氏

    【介绍】:夏代人。传为启之庶兄。禹卒,启继位。有扈氏不服。启率六卿与之战于甘,灭之。天下部族咸朝启。

  • 罗万仓

    【生卒】:?——1721甘肃宁夏(今宁夏银川)人。官至台湾北路参将。康熙六十年(1721)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事时阵亡。

  • 杨睿交

    本名璬,恭仁曾孙。少袭观国公爵,娶长宁公主。神龙中官至秘书监。后贬死于绛州别驾。(,参见《新唐书》)

  • 塔里赤

    【介绍】:元康里人,父也里里白于太祖时迁洛阳。初充断事官。后从伯颜灭宋,领军至福建,任福建招讨使。以闽广大都督、征南都元帅,总四省军,镇压陈吊眼起事。继从侵安南。迁浙东宣慰使卒。

  • 法常

    【介绍】:宋僧。开封人,俗姓薛。薛居正后裔。徽宗宣和七年落发,深慕大乘。游天台山万年寺,谒雪巢,一见机语契会。后在嘉兴报恩寺。高宗绍兴中一日语众僧曰:吾一月后不复留矣。至期,书渔父词于室门,跏趺而逝。

  • 周栩

    【介绍】:后汉人。为东平宪王刘苍吏。后为王家大夫数十年。章帝愍其淹滞,拜议郎,至上蔡令。

  • 李革

    【生卒】:?—1218【介绍】:金河中府河津人,字君美。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真定主簿、察廉,迁韩城令,提刑司以为能。历观州刺史,累拜参知政事。后知平阳府事,蒙古兵至,城陷自杀。

  • 来大千

    【介绍】:北魏代人。来初真子。善骑射,为骑都尉,魏明元帝永兴初,袭爵。迁内幢将,典宿卫禁旅,用法严明,上下整肃。太武帝即位,为常侍,持仗侍卫,昼夜不离左右。从帝征战,数有战功,封庐陵公,镇云中。奉诏巡

  • 吕南公

    字次儒,建昌南城(今江西永修)人。熙宁中,举进士不第,筑室灌园,无意仕进,专事著述,以史笔褒善贬恶,遂以所居斋名日“衮斧”。元祐初,中书舍人曾肇上奏称南公读书为文、不事俗学、安贫守道、志希古贤、堪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