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又作俄罗春、俄乐春、俄伦春、俄尔吞、鄂尔吞、鄂鲁春,俗称“栖林(麒麟)”。清代还据其使用马匹与否,有使马部、使鹿部,摩凌阿(满语,“骑马的”之意)鄂伦春、雅发罕(“步行的”之意)鄂伦春等别称。来源于肃慎(一说为钵室韦后裔),是元“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中的一支。内有毕拉尔、奇勒尔、满珲、玛尔涅克等分支。清初散居精奇里江(前苏联结雅河)流域、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等地。后因沙俄侵略,居精奇里江一带的鄂伦春人被迫徙嫩江间,与先后迁来的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杂居错处。现居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黑河、逊克等县市。南迁后,被编入布特哈八旗,分5路8佐,即库玛尔路3佐,毕拉尔路2佐,阿里路1佐,多布库尔路1佐,托河路1佐。隶布特哈总管衙门。由于反对布特哈官员的残酷剥削和沙俄侵略等原因,经黑龙江将军文绪奏请,光绪八年(1882)鄂伦春5路8佐由布特哈总管衙门划出,新建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理其事,治所在黑龙江省龙镇县四站北之太平湾。二十年(一作十九年),又裁撤兴安城总管衙门,由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分管。5路8佐亦改为4路8旗16佐,即库玛尔路4旗8佐,毕拉尔路2旗4佐;阿里路和多布库尔路合为1路,设1旗2佐;托河路1旗2佐。操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使用汉文。旧信奉萨满教,今无神论思想有广泛传播。世以游猎为生,辅以采集和捕鱼。民国年间,部分鄂伦春人(主要是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曾定居务农,少数户经营已达一定规模,后因日寇入侵,推行民族隔离政策等原因,使刚刚出现的农业消失。私有制已确立,但还保留不少原始公社制残余。在中外反动势力摧残下,生计萧条,疫病流行,人口急剧下降,1915—1917年间有4111人,1945年时只存2251人,民族濒于灭亡境地。解放后处境改善,1951年在原阿里、多布库尔、托河等路聚居的大兴安岭地区,建鄂伦春自治旗,分散在黑龙江省各县的,也先后建立民族乡。从1953—1957年先后皆实现了定居,并由单纯的狩猎,逐步转为护(保护珍贵动物)、养(捕养鹿等名贵野兽)、猎(狩猎)并举,部分转入农业,均开展多种经营,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人口增至6965人(1990年统计)。

猜你喜欢

  • 石抹移迭

    ?—1161金朝大臣。契丹族。官辽阳主簿。正隆六年(1161)十月,在东京辽阳拥世宗完颜雍即位,废黜海陵王完颜亮,改元大定。以北面行营都统白彦敬与副统纥石烈志宁不从,受遣往召,被害。世宗追赠镇国上将军

  • 里社制

    元代社会基层组织制度。为坊里制和社制的合称。 “坊”指城关中的基层行政设施※“隅”和※“坊”,“里”指农村中的基层行政设施“乡”和※“都”;“社制”指农村中专督农事的※“社”。参见“坊里制”(960页

  • 至大银钞

    元朝纸币之一种。简称至大钞。武宗至大二年(1309),以中统、至元钞通行年久,物重钞轻,改印造至大钞,以银计值。钞面自2两至2厘共13等。与至元钞并行流通,每1两准至元钞5贯、白银1两、赤金1钱。次年

  • 素泰伊勒登

    ?—1703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噶尔玛孙,札萨克亲王善巴族弟。初隶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驻牧翁古布尔哈台。康熙二十七年(1688),率众归清,赐牧四子部

  • 旧时朝鲜族民间的互助组织。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始于17世纪中叶。按内容可分为农务契、婚姻契、治丧契、兴学契、石匠契等。农务契,是指组织缺乏劳力或耕牛的农民共同从事开荒整地、修渠灌溉、插秧除草等生产劳动。

  • 比妓

    即“妣吉”(1260页)。

  • 云阳集

    书名。一作《云阳李先生文集》。元李祁撰。10卷,附录1卷。祁,茶陵(今属湖南)人,字一初,别号希蘧。元统元年(1333)进士,为左榜第二(元制汉人南人应试者列左榜,位在右榜即蒙古、色目人所列榜之次),

  • 孛术鲁定方

    金将领。本名阿海。内吉河人。女真族。孛术鲁氏。有才勇。海陵王天德(1149—1153)初,授武义将军,充护卫,转十人长,迁宿直将军,历殿前右卫将军、右副点检,世袭猛安,改左副点检。出为河南尹,改彰德军

  • 失罗勒合

    历史上蒙古族、鄂温克族等狩猎习俗。蒙古语音译,出自《蒙古秘史》,源于突厥语,意为从战利品或猎获物中取得一份东西。凡猎手猎获野兽时,当他还未驮在马鞍上用皮带绑好之前,赶到现场的任何人都可以取该猎获物的一

  • 傣语音译,意为“村寨”。云南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的自然村。每村7—8户到70—80户不等。一个村赛基本上就是一个农村公社,但已演变成封建领主政权的基层组织。曼的头人称“波曼”(寨父)、“咪曼”(寨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