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北方和东北古族名。一作貉(mo),是“貊”的单称(一说其与“”是两个族称,西周至春秋初才混为一体;或说称“”者非同属一族,乃是一种泛称,“貊”才是专指居东北者)。有人推测,其名可能因族人常穿戴貉皮衣冠得名。在先秦文献中。它比“貊”出现得既多且早,《尚书·武成》:“华夏蛮貊”。《诗经·大雅·韩奕》:“王锡韩侯,其追其貊”。所在众说不一,大体西周前居今山东半岛,故有人认为它是“九夷”中的一支。周初开始迁徙,一支移住今东北地区,一支北徙。北徙者一部分迁到靠近燕国的今河北省中部地区,一部分迁到今山西省西北部的“西河”之地,成了周朝的北方居民。因此有人说其来源于“发”(一作“北发”),或说即“山戎”或“白民”。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又被迫迁往东北,与周初迁来者错居杂处。战国末,散居东北各地的诸部逐渐有了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但汉代的中原人,有时仍用“貉人”或“”通称夫余、高句骊等;迁到朝鲜江原道一带者,直至汉魏时还仍用旧称,后人考证认为,今汉城以东的春川府一带为仍称“”的聚居地,并说春川北13里之昭阳江北岸为其都城所在;居今鸭绿江以西的一小支,汉籍中称之为“小水貊”(朝鲜古籍曰“梁貊”),以产名弓“貊弓”著称。战国前以狩猎和游牧为生,兼事捕鱼。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说明已有原始农业。汉代,沿用旧称的部落还主要从事渔猎业。汉魏以后,皆被高句骊兼并,极大部分融合入高句骊族。

猜你喜欢

  • 旧时朝鲜族民间的互助组织。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始于17世纪中叶。按内容可分为农务契、婚姻契、治丧契、兴学契、石匠契等。农务契,是指组织缺乏劳力或耕牛的农民共同从事开荒整地、修渠灌溉、插秧除草等生产劳动。

  • 斐雅思哈

    ?—1672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富察氏。佐领木科里第三子。初任护军校。天聪六年(1632),太宗亲征察哈尔,分兵略明大同,至朔州,与参领道喇等击败出城兵。崇德三年(1638),署护军统领,随贝勒岳

  • 大射柳服

    契丹官吏官服。原为举行※瑟瑟礼射柳时穿著,故名。统和元年(983)六月,辽圣宗册承天皇太后,给三品以上用汉法服,三品以下著此服,遂为契丹官吏朝服。

  • 西夏陵邑遗址

    西夏陵园中的建筑遗址。位于陵区的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为庭院式建筑群,院内有殿堂、厢房等建筑基址。基址上和周围散布着许多西夏时代的琉璃砖瓦和陶瓷碎

  • 额勒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额勒臣”、“额里臣”。《元朝秘史》、《华夷译语》均释为“使臣”,亦有“差官”之意。早在蒙古国建立前,各部已有此职,蒙元时期沿用。其人多临时委派,充本部代表,办理与其他部交涉联系

  • 生黎

    宋至清对部分黎族歧视的称谓。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岭南道·儋州风俗》:“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广东通志》云:“(琼州)有夷人,无城郭,殊异居,非译言难辩其言,不知礼法,……号曰生黎。巢居

  • 北宁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大德十一年(1307),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弟迭里哥儿不花始受封。

  • 苏尔仲

    见“苏尔慎”(1004页)。

  • 买国良

    ?—1748清朝将领。四川西昌人。回族。由行伍出师西藏,累功至署守备参营将事。乾隆十二年(1747),随川陕总督张广泗等出征金川,设伏攻克色底碉。次年又随任举再征,连克牛厂、乌撒山、石碉木城,色尔力石

  • 斡脱钱

    见“斡脱”(24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