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白文

白文

我国白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白族过去曾使用过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白文,流传于知识界,未能普及。解放后,根据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和云南语委的同志一道,于1956年开始对白语进行了普遍调查,划分了中部(剑川)、南部(大理)、北部(碧江) 3个方言。并以中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白族聚居的语音代表性较大的剑川县金华镇的语音为标准音,于1958年设计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但因受到“左”的思潮干扰,未能试验推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族文字问题重又提上议事日程。198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共同组成白文研究小组,对1958年的白文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白文方案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27个辅音字母,8个元音字母和7个声调字母。白文方案与汉语拼音方案采用相同的读音用同一字母表示。方案中为了照顾方言中的语音增加了ni、ss等字母,为了拼写汉语借词,增加了卷舌字母zh、 ch、 sh、 r。白文在音节末尾用n表示元音的鼻化,v既可作辅音字母,又可作元音字母用。白文方案于1982年首先在标准音点地区剑川县试行。先后培训了10多期师资共400多人,为推行白文准备了师资力量。与此同时在小学开展了白汉双语文教学试点,在社会上开展成年人扫盲,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配合推行白文,编译了课本、扫盲教材,出版了科普读物。白文虽然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试行,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白文在白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已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 罗武

    部分彝族的自称。他称土里、花腰。原为乌蛮族系古老的一支,称罗婺、罗午、老兀、鲁兀、老吾等。其居地亦称罗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石屏、云龙、武定、双柏、易门等县。详见“彝族”(2594页)。

  • 回回曲

    元代乐曲之一。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设管勾司,后改称常和署,专门管领回回乐队、演奏回回乐曲。其曲大多亡佚。史载有《元里》、《黑某当当》、《清泉当当》等三曲,留名于世。

  • 天盛

    西夏仁宗李仁孝年号。1149—1169年,凡21年。

  • 奚秃里

    见“秃里”(1082页)。

  • 索县

    地名。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河北岸之索曲河流域。东邻丁青县,南接比如县,西连班戈县,北倚巴青县。原为索宗。为内地入藏之重要中间站,元代为乌思藏和朵甘思两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交界处,设有大驿站。1959年改称

  • 绥靖城

    古城名。又称塔尔巴哈台城。位于塔尔巴哈台楚呼楚(今新疆塔城县地),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参赞大臣阿桂奏建。城周2里7分,高1.8丈。设3门:东翔和、西布悦、南遂亨。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驻扎。有满营

  • 佛尔们河卫

    见“甫门河卫”(1048页)。

  • 宴台女真国书碑

    见“女真进士题名碑”(149页)。

  • 西壁智海

    西夏高僧。党项人。被封为真义国师。在榆林窟(今属甘肃省安西县)西夏晚期洞窟29窟西壁绘有供养像,其像后有沙州、瓜州监军司官员供养像。

  • 苗族自称。也作勐。苗语译音。分布在川黔滇地区讲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大多使用此自称。其支系尚有蒙豆、蒙来、蒙柏、蒙格勒(以上他称白苗)、蒙周、蒙贝(花苗),蒙斯,蒙抓(青苗),蒙刷(汉苗)、蒙博(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