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中国西北古族名。自称盍稚。关于其族源,主要有两说: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派,认为殷周时,氐族尚未从羌人中分化出来,甲骨文虽有“”字,但含“絜带”、“征发”之意,并非族称,春秋战国时,始作为族称;一说氐、羌虽自古关系密切,然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民族。秦汉之际,分布于今陕、甘、川交界的白龙江、西汉水、岷江、嘉陵江等流域。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能织布,善田种,畜养猪、牛、马、驴、骡等,大多住板屋土墙。有本族语言,妇女编发,衣服尚青绛。部落众多,名目不一,因地而异,有白马氐、清水氐、略阳氐、临渭氐、沮水氐、汧氐、隃麋氐等,又以服色而名之为青氐、白氐,还有蚺氐(一说即赤氐)等。诸部分立,各有王侯和豪帅,多受中原王朝封拜。其中最大的一部,称白马氐。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朝在氐族地区设汶山郡(治今四川藏汶羌族自治县北)、武都郡(治今甘肃西和县南)。后部分徙至汧水、陇山左右,或被迁至河西酒泉一带。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氐人及其地区成为魏、蜀争夺的对象,曹魏将其大量迁至关中、陇右。西晋时,氐人除居武都、阴平两郡外,还在京兆、扶风、始平及天水、南安、广魏等郡形成两个分布中心,既保留原有部落组织,又受郡县管辖。后有部分氐人向关东河北地区迁徙。由于与汉族等错居杂处,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颇深,逐渐着汉服,操汉语,从汉姓,“婚姻备六礼,知书疏者日多”。西晋至南北朝时期,※清水氐杨氏曾建※仇池政权,※临渭氐苻氏建立※前秦,※略阳氐吕氏建立※后凉。尤以前秦苻坚为最强,曾一度统一北方,采取措施恢复社会经济,促进汉化。在十六国时期产生很大影响。至隋,氐族多逐渐融合于汉族。部分居住在四川北部及甘肃东南部的氐人,因地理环境特殊,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中,未被双方同化。一说今四川平武、南坪及甘肃文县等地的白马藏人可能是其遗裔。

猜你喜欢

  • 契丹文字

    辽代契丹族创制的文字。有大字、小字两种。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创契丹大字。其后,太祖弟耶律迭剌为更适合契丹语单词多音节和用粘着词尾表示语法关系的语言特点,又创拼音式契丹小字。两种文字的字形结构均仿

  • 处闾近支

    高句骊国官号。亦称“道使”。为诸城行政长官。高句骊国制:王国下辖“大城置※傉萨一,比(唐都督府)都督。诸城置道使,比(唐之州)刺史”(《旧唐书·高丽传》)。其下各有僚佐,分掌曹事。

  • 亦力克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又作亦里克卫。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改作伊拉喀卫,并说清代有伊拉喀站,在齐齐哈尔东北354里。

  • 伯言儿

    ?—1594明代蒙古内喀尔喀领主。又作伯要儿、伯牙儿、伯言、黄台州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后裔,※虎喇哈赤孙,兀班次子。占据福余卫故地,游牧于辽河流域,故亦被称为福余卫首领。史称其“最剽悍,诸部倚以为

  • 乌累若鞮单于

    ?—18年,汉代匈奴单于。挛汗氏。名咸。※呼韩邪子。※乌珠留单于弟。原任匈奴右犁汙王。新朝王莽奉行民族歧视政策,欲分匈奴地为15国,谋立15单于分治,以分匈奴之势。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被王莽

  • 赤面国

    吐蕃之别称。又称赭面国。据敦煌汉文文书《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之记》有此称。有藏文“gdong dmar gyi yul”意译。参见“赭面图”(2487页)、“吐蕃”(765页)。

  • 八邻部民暴动

    元代蒙古族人民反抗活动之一。至正七年(1347)九月,蒙古八邻部内哈剌那海、秃鲁和伯因不堪忍受蒙古封建主的压榨和奴役,率领本部蒙古牧民发动起义,截断岭北驿道,阻滞了驿站运输和使臣往来,后被镇压。

  • 耶律隆祐

    ?—1012辽皇子。名又记作隆裕。小字高七,一字胡都堇。契丹族。为辽景宗※耶律贤第三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二弟。史载其“性沉毅,美姿容”,“少时慕道,见道士则喜”(《契丹国志》卷14)。乾亨(979—9

  • 郭莽寺

    见“广惠寺”(132页)。

  • 比丁

    ①清代八旗编审人丁之称。其制3年编审1次。沿用“三年则大比”(《周礼·小司徒》)古制,原义即每届3年再次简阅天下民数、民实(指地亩、牲畜、房屋等生活资料数目。周代民间基层组织:五家立一“比”,五比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