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椎髻

椎髻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的传统发饰。亦作椎结、高髻。其式将头部周围剪短,将中央长发挽为高髻,如锤如椎,置于头顶或脑后。古时百越民族多此发式。《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载:吴寿梦元年(前585),寿梦对鲁成公曰:“孤在蛮夷,徒以椎髻为俗”。《史记·陆贾传》载赵佗久居蛮夷中,改从越人装束,而“椎结箕踞”。《史记·西南夷列传》及《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皆称滇越、夜郎、邛都的居民,亦以“椎结”为俗。百越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及南方许多民族至今还保留有这种传统的发式。壮族先民“乌浒人”及唐宋时期岭南(今两广等地)俚僚、峒僚,皆以“椎结”为俗。明清时的壮族仍以“椎结”为俗,如清李调元《南粤笔记》载:“粤俗妇女尚高髻短裙。”乾隆《柳州府志》卷30载:象州诸邑多瑶僮,“男女椎髻跣足。”道光《龙胜厅志》亦载:“僮人头顶留发挽髻子,插银簪,带耳环,颈上戴项圈。”到民国期间,壮族男人大多数方改从汉族的唐装,剃光头,但妇女仍“椎结”或“披发”。其他少数民族保留此种发饰比壮族还多,广东连南瑶族男人至今还保留有“椎结”发饰。古代吐谷浑可汗亦结此发式。《魏书·吐谷浑传》载:“夸吕椎髻毦珠,以皂为帽,坐金狮子床”。

猜你喜欢

  • 多逻斯

    参见“忠贞可汗”(1414页)。

  • 珠轩

    清代内务府所设采供东珠等物的组织。清初于乌拉(今吉林市)创设打牲壮丁。顺治间(1644—1661)定,设打牲乌拉总管1员(正三品)、翼领2员(四品衔)以辖。十八年(1661),编牲丁为33珠轩,每珠轩

  • 新疆外藩纪略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

  • 九姓回鹘可汗碑

    突厥文碑铭。又名《保义可汗记功碑》、《九姓回鹘爱登里啰汨没密施合毗伽可汁圣文神武碑》、《哈拉巴剌哈逊碑》。1890年芬兰学者黑格尔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左岸,旧回鹘都城哈拉巴剌哈逊发现。碑文以突厥文、粟特

  • 德昂等族长度单位。即由肘关节至手展平的中指尖距离。因各人胳膊长短不同,肘的长度亦不绝对,一般相当于1.3市尺。

  • 喇钦索南罗追

    1332—1362元代乌思藏高僧。顺帝帝师。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其父及弟曾受封为白兰王。至正十八年(1358),帝师公哥儿监藏班藏卜卒,约于是年受封为帝师,领宣政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二十

  • 耶律化哥

    辽代将领。名又作化葛。字弘隐。契丹族。楚国王※耶律岩木后人。善骑射。景宗乾亨初,为北院林牙。圣宗统和四年(986),率兵南伐,获宋谍,知宋从海路来袭,遂据平州(今河北卢龙)要地,败宋军,以功拜上京留守

  • 撞军

    参见“撞丁”(2497页)。

  • 郭密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分上、下郭密。辖9小族:朵让、江拉、多剌、登楞、焕木、质盖、作什纳、当加呼却、贺加尔,有千户1员,百户9员,属民4000余户。居黄河北岸。上郭密地膏沃,耕牧并行。下郭密地贫瘠,

  • 载洵

    1885—1949清宗室。满洲正白旗人。爱新觉罗氏。醇贤亲王奕䥈之子,摄政王载沣胞弟。初封辅国公,晋多罗贝勒,加郡王衔。历任筹办海军事务大臣、参预政务大臣、海军部大臣等职,曾前往欧洲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