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奥德玛发

奥德玛发

萨满教神祗之一。赫哲语音译,意为“吉星神”或“三星神”。又称“乌什卡”。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崇敬它,仅次于天神。神偶以木制,为1大2小的3个木偶。大的高不足1尺(一说约1尺半),头顶为圆锥形,四周刻有9个人面形,每面只刻目、鼻、口,而两面间还有一目公用;有的地区将其面一半涂红,一半涂黑;身为圆柱形,下有4脚。2小木偶分置左右,为其使者,高不到5寸(有说约一尺)。常供在木搭小庙中,庙中有时同供有狗神、虎神、豹神和公鹿神等。据传,其为最清洁之神,妇女和小孩不能靠近。患头痛脑热病者祈求其保佑,愈后杀猪宰鸡还愿。祭期由许愿者自定,祭祀必须在夜深人静、星光月色下进行,不点灯。祭时将猪羊等祭品抬至神庙前,由※弗力兰(专司祈祷者)祝告,焚香草,以酒灌猪羊耳作祭。祭毕,将猪羊在野外宰杀,肉煮熟后请亲友共食,但在经期中的妇女不得参加。酒须客人自带,主人不备。天亮后,不管还愿肉是否吃完,需将剩肉和骨倒至人们不常去的远处,以免妇女和小孩践踏而触犯神灵。食肉者均须漱口、洗手,水倒在坑中以土覆盖。参加吃肉的人(有说指非同姓者)回家时需给主人留下一物,如帽、烟袋、手巾之类,次日再向主人取回,据说不这样,对主人家不利。

猜你喜欢

  • 赫斤

    见“赫哲族”(2422页)。

  • 跣足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习俗。亦称徒跣、跣行,俗称打赤脚。流行于古代百越民族地区及今南方各地。此俗即一年四季“打赤脚”,很少穿鞋或木履。是适应南方气候温暖及多雨、多稻田的环境特点。《韩非子》卷7载

  • 段兰

    东晋时鲜卑段部首领。又作段郁兰。出于东部鲜卑,世居辽西。段辽之弟(一作子)。被拓跋代封授为抚军将军、冀州刺史、勃海公。晋咸和九年(334),受兄命,与慕容翰攻柳城,败慕容汗援军于中尾谷。成康二年(33

  • 梁福

    渤海族遗裔。初仕于辽。及女真阿骨打起兵反辽,于天庆四年(1114)七月,破宁江州城(故址在今吉林省扶余县东石头城子),福被俘。后于来流城受阿骨打召见,奉命招谕辽属渤海人,以壮大抗辽力量。以阿骨打“女真

  • 罗桑图旦久美嘉措

    1792—1855清代甘肃地区活佛。嘉木样呼图克图三世。青海省同仁县保安镇年都呼人。仁钦嘉措子。乾隆五十六年(1791),嘉木样二世圆寂后,被土观活佛选认为嘉木样二世转世灵童,由达赖、班禅主持,嘉庆帝

  • 容妃

    见“伊帕尔汗”(808页)。

  • 尊圣

    五代后唐时南诏大天兴国悼康皇帝赵善政年号。928—929年,凡2年。

  • 仲钦南喀桑波

    明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15世纪人。属聂谿卡家族。被帕竹阐化王查巴坚赞委任为乃乌宗本(相当今县长)。迎请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师徒为其根本上师,曾助缘兴建吉祥哲蚌寺,力助举行拉萨传招大法会

  • 俄布笼

    黎语音译,意为“家族长”或“大房”。解放前海南岛保亭、乐东、白沙3县毗邻地带的“合亩”(一种原始家族公社残余组织,详见“合亩制”)头人称谓。亦称“畏雅”,意为“犁第一道田路的老人”。汉称“亩头”。通常

  • 箭丁

    清代蒙古社会中编入丁册的阿拉特(平民)。即阿勒巴图。占人口的大多数。除非被指定为王公贵族私人服役,一般隶属于札萨克。在札萨克分配的牧场上经营小规模的个体畜牧业,是蒙古社会的直接生产者,受札萨克支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