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四川规范彝文

四川规范彝文

我国四川彝族使用的一种表音的音节文字。是在传统彝文的基础上,以彝语北部方言圣乍话为基础方言,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根据笔画不多、结构简单、书写方便、字形美观的原则,选用传统彝文中819个字,分别表示标准音点的819个音节。据统计,819字的平均每个字笔画为3.5画,次高调字在中平调字上加附加符号表示。《彝文规范试行方案》于1975年12月经四川省委批准后,1976年起在四川省彝族地区试行,效果较好。一般没有学过彝文的彝族干部和群众,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可以达到扫除文盲的要求,群众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1980年,国务院批准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正式推行。规范彝文在使用过程中,正确解决了正字法原则、新词术语规范原则等重大理论问题,使彝文的推行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首先在省、州、县建立了各级领导机构,大力推行规范彝文。在成人教育方面,截至1991年已有9个县扫除了文盲。脱盲人数已超过四川省成人应脱盲人数的一半以上。在四川广大彝区,已建立起从小学到中学的彝汉语教学体制。与此相配套的文教、编译、出版、广播、电影译配、古籍整理、文艺创作和演出等方面,规范彝文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央、省、州各级重要会议文件,都翻译成规范彝文,彝区的许多重要文件、布告、通知、牌匾、商标等都用彝汉文对照,规范彝文已深入凉山彝区的每个角落,它在大小凉山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 类乌齐

    地名。亦作内乌齐。旧属喀木,后归西藏。其地北界青海,东邻隆庆,西至三十九族,东南接察木多(昌都),向为察木多草地进藏捷经,其地高峰峻岭,一水环流。有土城,城内有噶举派达垅支系所属大寺。红帽呼图克图居此

  • 乌拉泊古墓群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南郊约10公里处,南倚天山。共有古墓46座,分石棺墓葬和竖穴土葬两种。有单人葬和夫妇合葬。尸体以仰身直肢为主。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主要有单耳罐、壶钵、碗等。还有金、铜、铁器。并出土铜

  • 岷州

    古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隋大业(605—618)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四年(621),为总管府,管岷、宕、洮、叠、旭5州。八年(625),吐谷浑入扰此州,并请与唐互市于承风岭。贞观

  • 中所土千户

    明、清四川麽人(今纳西族)土司名。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土官喇瑞麟归附,清准其请,袭原土千户职,颁给印信、号纸,后隶盐源县(治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会盐营。住牧盐源县中所。嘉庆至

  • 合剌普华

    元朝大臣。又作哈刺普华。畏兀儿人。※岳璘帖木儿第八子。幼与母居益都(今山东益都),习畏兀儿文及经史。中统三年(1262),随叔父撒吉思讨李璮有功,召入宿卫,受命至益都置广兴、商山二冶于四脚山,授商山铁

  • 董俄罗

    ?—1659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天聪八年(1634),授牛录章京世职。从征乌苏鲁乌喇,获壮丁60人以归。崇德五年(1640),从征明,围锦州。顺治元年(1644),署梅勒章京,从世祖入关,留为后队

  • 粤滇杂记

    书名。两广滇黔民族志。1卷。清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欧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汉族)撰。为作者宦游两广滇黔的见闻杂记,中多涉及西南各省少数民族,重点是壮、布依、彝、傣族社会习俗。作者对少

  • 驼运

    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有着悠久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是驼运。在蒙古国建立之前,弘吉剌、孛思忽儿、克烈、塔塔儿、汪古等部,即使用之。成吉思汗征服西夏,亦获得了骆驼,以之驼

  • 僧户

    元代诸色户计之一。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在籍僧人按太祖时例,种田纳地税、买卖纳商税,其余差役均免。至元二十六年(1289),括江南户口,规定凡50岁以下经过考试经文和受戒者,方可允许入僧

  • 喇嘛什希

    ?—1647清朝将领。蒙古族。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图美子。土谢图汗※奥巴从弟。天聪七年(1633),向后金朝贡。崇德元年(1636),封札萨克镇国公,世袭罔替。二年,随承政尼堪由朝鲜进征瓦尔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