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和解部

和解部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旧说即《隋书》中的※南室韦。《新唐书》等称其在※塞曷支部东,具体所在无定论,有笼统说其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东部诸旗,或具体指其在今绰尔河北、雅鲁河南、嫩江以西地,一说在大兴安岭哈拉哈河一带,旧有说在今海拉尔河以南地。史载唐贞元八年(792),室韦都督和解热素等11人至长安朝贡,学界认为“和解”应为部名,“热素”是人名。该部首领曾被唐任命为室韦都督府都督。唐以后不见于史,当为契丹所并。参见“室韦”(1748页)。

猜你喜欢

  • 依饭节

    仫佬族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喜乐愿。流行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相邻各县仫佬族聚居区。每3—4年举行一次,各宗族自定日期自行组织,但邻近宗族往往把年份错开。一般均于立冬后择日举行。节期两天两夜。是时,人们

  • 莲池县

    渤海王国置。为南京南海府睛州辖县之一。县治故址有说在今朝鲜咸镜道莲花山附近;旧有依《辽史》误指其在今辽宁海城县境。辽灭渤海后废,其民与睛州所属大多被迁至今海城县附近,辽置嫔州(州治在海域县东北向阳寨)

  • 正教真诠

    书名。明末清初回族经师※王岱舆撰。是书为作者文集。分上下两卷,共40篇。上卷20篇,讲宗教哲学;下卷20篇,主要讲教法。该书旨在卫护伊斯兰教,批驳儒、佛、道与伊斯兰教乖违之处。有崇祯十五年(1642)

  • 婆娑府路

    金、元地方政区名。婆娑,一作婆速,清文献作博索,皆音近唐地名“泊汋”,疑因近泊汋城而得名。治所在今辽宁丹东市东北20华里之九连城村古城(一作蒲石河口附近)。金初置统军司于此,天德二年(1150)改置总

  • 和姓

    旧时云南丽江纳西族平民姓氏。具有平民等级称谓的性质。洪武十五年(1382),丽江土知府木得(阿甲阿得)率众附明,钦赐木姓。从此统治集团中的世袭贵族便以木为姓。把被统治人民称为“和姓”,故有“四郡齐民一

  • 南山羌

    古族名。羌人之一支。先秦时由青海迁入。汉时散布于今新疆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一带。居无定所,从事游牧。魏晋以后,逐渐融合于西域各族。

  • 库礼

    ?—1650清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喜塔腊氏。崇德五年(1640),随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征明,围锦州,因功授骑都尉世职。七年,擢户部参政。顺治元年(1644),任户部侍郎。二年,以随军进关攻

  • 父子连名制

    以子女名同父名世代相连的命名制度。发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盛行于父系氏族公社确立之后。其时,父系家长从维护自己和子女的权益出发,利用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优势地位,变※母女连名制为父子连名

  • 白素稽

    唐时龟兹王。王族白姓。白诃黎布失毕之子。显庆三年(658),唐朝平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擒龟兹国宿将羯猎颠后,扶立其为龟兹王,授右骁卫大将军、龟兹都督府都督。同年,唐朝迁安西都护府於龟兹。上元(674

  • 恩萨·罗桑顿珠

    1505—1566即三世班禅。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名僧。藏族。生于后藏恩萨(今日喀则境内)。索南多吉之子。自幼崇敬释迦宗喀巴,8岁便自披白绸单,挂项珠,独自跌坐月下。明正德十年(1515),从大德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