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Plus>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厓山之战

厓山之战

南宋军民抗击蒙古军的战役之一。德祐二年(至元十三年,1276),宋帝赵㬎正式上表投降,元军入临安(今杭州)。宋帝赵㬎以及全太后等被虏北去。宋益王赵昰(9岁)、广王赵昺(6岁)由宰相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辅佐,沿海南逃福州。同年五月,赵昰于福州即位,改元景炎,以图抗元复宋。九月,元军分道进攻闽、广。从十一月起,陈宜中、张世杰等被迫奉赵昰入海南逃,流亡于泉州、广州等地,处境窘迫。景炎三年(1278),赵昰死于��洲(今广东硇洲岛)。赵昺继位,改元祥兴。六月,移驻海中厓山(今广东新会南)。翌年初,元将张弘范率军进逼厓山。张世杰联结战船千余作水砦,军民奋战,数退元军。后因元军增加,封锁海口,宋军腹背受敌,阵地终被突破。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死,张世杰突围,集合溃军以图再举,遇飓风舟覆溺死。南宋至是灭亡。

猜你喜欢

  • 焉耆—龟兹文

    公元3—9世纪居住在中国新疆操印欧语的居民使用的一种古代文字。20世纪初发现于新疆的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它所记录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东支。由于这种语言过去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吐火罗语”,所以这

  • 果什哈

    即“戈什哈”(283页)。

  • 洪郭尔鄂笼

    即“烘和罗鄂笼”(1927页)。

  • 鹘突

    见“鹘笃”(2452页)。

  • 仇池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略阳清水氐杨氏所建仇池国君主的称号。东晋咸康三年(337),前仇池国君杨毅族兄杨初袭杀毅,并有其众,自立为仇池公,称臣于后赵。后又称藩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晋封杨初为仇池公。此

  • 哈真

    蒙古国大将。又译合臣、哈只吉、哈赤吉。太祖十一年(1216),辽东契丹人耶律留哥部下9万余人窜逃高丽,夺据江东城。十三年(1218),奉命与札刺率蒙古军及辽东蒲鲜万奴所属女真军追讨。与高丽王—

  • 泪丁讹遇

    西夏将领。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为监军讹勃啰部下。永安二年(1099)随监军讹勃啰赴野砦巡视,闻西夏赤羊川首领赏啰讹乞率部降宋,即率千余骑追击,为宋知环州种朴所败,同被俘。讹勃啰降宋

  • 沙亮

    ?-1747清代将领。武术家又称“沙密尔”,(“密尔”,系波斯语“长官”之意)。山东冠县张秋镇人。回族。雍正四年(1726)中武举。翌年又中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后被荐署西安城守营参将。乾隆十二年(17

  • 广宁县

    地名。位于今辽宁省中部,锦州市东北。清康熙三年(1664)置。治今北镇县。辖域东接辽阳,西与北抵边界,南临渤海。汉置无虑县,属辽东郡。后魏属营州东境。唐置巫闾守捉城,属营州。辽置显州奉先军,属东京道。

  • 朝霞帽

    吐蕃赞普所戴之冠。系一种用红色软巾结成的帽冠,为赞普所专用。长庆元年(821),唐会盟使刘元鼎赴逻娑(今拉萨)会盟。亲见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服饰:“身披素褐,结朝霞冒(帽)首”。又敦煌石窟壁画“吐蕃王子供